★如何幫助受過童年創傷的我們及孩子、創傷後智慧—《你發生過什麼事》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我看過很多本關於創傷對生理造成影響的書,
但這本書出乎我意料之外,
因為書中描述的反應,
令我回想過學生時代的某些同學,
「看起來髒孩子、笨孩子、或有點怪怪的孩子」的刻板印象,
其實是他們受到童年創傷?


raw-image



難怪專家沉重的指出,
某些慈善團體辦課後輔導,想幫助弱勢兒童,
這用意很好,但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沒有去解決背後的問題:「這孩子的家庭發生什麼事?」



從兩方面來說,
這本書著重在我們怎樣幫助有創傷的人,
但如果要自己有過創傷,想自助,
我覺得這本書的幫助不大、提出的解決方法有限。


本書作者是歐普拉與布魯斯•D•培理博士(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生、神經學家),
藉著對談,
理解心理壓力或早年創傷會引起大腦怎樣的反應,
有助於看清過去發生的事如何塑造出我們現在的模樣與行為,
讓我們所做出那些選擇及行為。
例如:童年沒有得到家庭溫暖的女人,
老是愛上對她不好的人,因為那是她熟悉的「舒適圈」



培理醫生提到如何幫助受過創傷的人(包括自己)?
你也許沒前去看貴貴的心理醫生,
但「陪伴」,跟好友講電話訴苦,
就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散步、舞蹈、按摩都有助於調節。



歐普拉提到她拜訪紐西蘭毛利人,
當地長老告訴她:「我們」都是療癒師,

這邊的「我們」不是你我,而是「集合體」(PS:我覺得是社會、團體,集合眾人之力)。
當地的部落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歐普拉回想小時候,是「教會」讓她有「情感連結」,
大家一起熬過去。



培理醫生提到有過創傷的人,身體會有記憶,
他們作過研究,
成年後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比較大。
(PS:不是一定會得糖尿病啦!目前他們只對這項病情有研究)



我想到我跟幾個學霸朋友,
我們已經年過中年,但身體都有些慢性病,
想來可能跟家庭創傷有關。



我很訝異的是,歐普拉說她從小在家庭受到不當對待,
所以她會下意識討好別人,不懂拒絕。
直到後來她發現了,才改變。
除了她愛閱讀、愛思考,給她動力之外,
後來她作任何事前,
會先問自己:「我作這件事的意圖是什麼?」



這給我很大的鼓勵,
歐普拉可以改變自己,
我也可以!



我最喜歡培理醫生說的,
復原力不是像彈力球一樣。
也不是小孩子的復原力就比較好。
復原力不是恢復原狀。
所有經驗無論好壞,
都會讓我們發生改變,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
時時在改變。


你想像衣架,當你有東西掉進水溝中,
你可以彎曲衣架去取物,
但就算是手最巧的人,也無法把衣架恢復原狀,
被折過的地方會比較容易斷,
如果在同一位置一次次彎折衣架又拉直,
那衣架遲早會斷!


我聽到培理醫生衣架的比喻,
恍然大悟!所以每次我都建議備受虐(即使是精神受虐)的一方,
快搬離毒性家庭!溜之大吉!
因為再住下去,遲早被逼瘋!


我受傷之後,也是身邊一群人要我努力「恢復原狀」,
但只有美國方面的書籍(不管專家、當事人)、還有學心理的學霸朋友,
跟我說過:「本來就不可能恢復原狀!你不要給自己壓力!」
可見台灣這方面的資訊還是很落後!


另外,本書中也一直談到現代人際關係淺薄(都是網路交際),
影響到復原力、同理心,
最近我讀的多本美國翻譯書中,
(如:《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多重迷走神經》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

一直強調這觀點,「面對面、眼神接觸,才是真正的人際交流」
我非常、非常、非常的訝異,
美國已經預見這個危機,
藉由各方面專家,不斷大聲疾呼!
難怪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


由於童年的陰影,歐普拉特別關懷兒童,
促成柯林頓總統任內通過保護兒童法案,
這份法案被暱稱為「歐普拉法案」。
真希望台灣也快通過保護兒童的法案!
請大家寫email給你選區的立委,督促他支持修法!


最近男童剴剴虐死案受到全台關注,
我想起書中提到一個例子,
有個男孩傑西,從小在受虐家庭長大,也是換過多個寄養家庭。
還被打到昏迷,送急診,
幸好被搶救回來!
他如今在老人社區工作,
老人家個性成熟、生活步調緩慢,
大家喜歡他,也依賴他。
傑西喜歡緩慢的步調,他反而不喜歡跟年輕人、小孩在一起,
因為如果聽到尖銳的聲音、快速動作,
會讓他回想起以前受虐的經驗。
請你自己去看書中詳述,好令人心疼!


當你幫助別人時,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你自己」。
書中培理醫生最後提到:
如果沒有經歷過真實人生磨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如果沒有熬過去,就無法發展出「創傷後智慧」。


我想起好多次,
朋友,甚至剛見面的人跟我說:
「聽你說話,好安心,本來很緊張都變成好放鬆!」
「你好會說話,你人緣一定很好!」
我笑笑,心中卻湧出一股酸酸的感覺,甚至想掉眼淚:
「你知道我從小到大,一直到現在,
不管怎麼作,爸媽都不滿意、都會罵我嗎?」


「創傷後智慧」的當事人熬過去之後,藉著社交連結,
會幫助別人建立復原力,給予創傷後療癒。
別人從你身上看到希望,
最後,整個社群都有希望,
知道最後一定熬得過去。


這段話好美,不是嗎?

相關閱讀:
*從毒性家庭中,如何自我療癒—《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https://vocus.cc/article/674d5a04fd897800014663c4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先照顧好自己,先愛自己,再來談原諒
https://vocus.cc/article/6783a178fd897800013576b7

=========================

書名: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原文書名: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 歐普拉.溫弗蕾, 布魯斯•D•培理 
出版社:悅知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堂(花。酒。香)的沙龍
52會員
147內容數
闖過生死關、走過創傷的我,感恩所有善待我的小天使!用文字寫下我的心情及療癒筆記。 另有電影 、影集、閱讀的心得。 在痞客邦的「花。 酒。 香」主站,還有品酒、日本線香、香皂的心得文。 https://cafe25.pixnet.net/blog
2025/02/19
找到天命的秘密是, 誠實回答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衰事三明治」是什麼口味?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對什麼有熱情?」 而是「你對什麼有熱情到,願意忍受當中最不堪的一面?」
Thumbnail
2025/02/19
找到天命的秘密是, 誠實回答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衰事三明治」是什麼口味?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對什麼有熱情?」 而是「你對什麼有熱情到,願意忍受當中最不堪的一面?」
Thumbnail
2025/02/11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 「女主角就是一個宅女,雖然從電腦上獲得各種知識, 算是業餘科學家, 但她缺乏現實生活的社交互動。」 她對婚姻也沒有勇氣追求, 對世界好奇,卻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冒險。 就只會埋頭研究植物、寫論文。
Thumbnail
2025/02/11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 「女主角就是一個宅女,雖然從電腦上獲得各種知識, 算是業餘科學家, 但她缺乏現實生活的社交互動。」 她對婚姻也沒有勇氣追求, 對世界好奇,卻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冒險。 就只會埋頭研究植物、寫論文。
Thumbnail
2025/02/06
「多重迷走神經」的理論是說,當老鼠被貓抓住, 沒有運用戰鬥、逃跑, 而是裝死,這就是「多重迷走神經」,為了保護自己。 你從恐怖的體驗中活下來, 你現在必須把自己當成英雄看待。
Thumbnail
2025/02/06
「多重迷走神經」的理論是說,當老鼠被貓抓住, 沒有運用戰鬥、逃跑, 而是裝死,這就是「多重迷走神經」,為了保護自己。 你從恐怖的體驗中活下來, 你現在必須把自己當成英雄看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