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二十七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白話文


真正高明的行動,無需留下痕跡;真正高明的言語,無可指摘;真正高明的計算,無需借助籌碼;真正高明的鎖閉,無需門閂卻無法開啟;真正高明的結繩,無需繩索卻無法解開。因此,有智慧的人善於幫助他人,從不放棄任何人;善於珍惜萬物,從不浪費任何事物。這就是明智之道。真正善良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則是善良之人的資糧。如果一個人不珍惜自己的老師,也不珍視學習的機會,即使他看似聰明,實際上卻是深陷迷惘之中。這就是大道的關鍵與奧妙。



3.解釋


這段話揭示了「無為而為」的智慧,以及善與不善之間的互動關係。真正的善行並非刻意而為,真正的智慧也不是依靠外在技巧來展現,而是自然流露,無聲無跡,卻能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善行,無轍跡」,真正的高明之人做事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因為他順應自然,不強行改變環境,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運行。這就像水流過大地,滋養萬物,卻不留下明顯的傷痕。「善言,無瑕謫」,真正有智慧的言語,是和諧而不帶傷害的,因為它源自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不是為了爭辯,而是為了引導。


「善數,不用籌策」,意指真正的計算與決策來自深刻的洞察,而非機械地依賴外在工具。這種智慧就像老農觀天象而知農時,真正的知識並不僅僅來自數字,而是來自長期的觀察與經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真正的封閉並不依賴外在的鎖與門閂,而是來自內在的力量,正如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內心,而非高牆深鎖。「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真正的關係與連結,不需要刻意的束縛,卻能堅不可摧,因為它建立在真正的信任與契合之上。


聖人之所以能夠無棄人、無棄物,正是因為他看到了每個人與每件事的價值。他不輕易評斷對錯,而是看到每個人的可塑性與可能性,因此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也不浪費任何一樣東西。他明白,善與不善並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良的人能夠從不善的人身上學習警惕與教訓,不善的人則能在善良者的指引下成長與轉化。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而非單純的對立。


然而,若一個人不珍惜自己的老師,也不重視學習的機會,即使他看似聰明,也只是在自欺欺人,最終仍會陷入無知與困惑之中。「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這提醒人們,真正的智慧來自於謙卑與學習,而非自滿與驕傲。大道的關鍵與奧妙,就在於能否認識到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並懂得如何在其中成就自己與他人。


這段話的智慧可以應用於人生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個人成長、人際關係、領導管理,甚至是治理國家。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內在的修養,而非外在的強求;真正的領導者並不依賴權力與控制,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運行;真正的學習者懂得尊重師長,也懂得從自身與環境中汲取養分。這就是大道之理,也是人生的至高智慧。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白話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有智慧的人即使整日行走,也不會離開自身的根本,如同車輛不會棄置輜重而行。即便身處顯赫的榮耀與
1.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白話文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存在,在天地尚未誕生
1.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白話文 踮起腳尖想讓自己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難以前行。自我炫耀的人反而無法真正看清事物,固執己見的人難以被世人認可,誇耀
1.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白話文 真正的道法自然,言語應該少而合乎自然。因此,狂風颳
1.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白話文 彎曲的才能保全自己,屈服的才能變得筆直,低洼的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白話文 孔德的容貌,完全由道所引領。道作為一種存在,是那麼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模糊中有
1.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白話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有智慧的人即使整日行走,也不會離開自身的根本,如同車輛不會棄置輜重而行。即便身處顯赫的榮耀與
1.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白話文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存在,在天地尚未誕生
1.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白話文 踮起腳尖想讓自己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難以前行。自我炫耀的人反而無法真正看清事物,固執己見的人難以被世人認可,誇耀
1.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白話文 真正的道法自然,言語應該少而合乎自然。因此,狂風颳
1.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白話文 彎曲的才能保全自己,屈服的才能變得筆直,低洼的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白話文 孔德的容貌,完全由道所引領。道作為一種存在,是那麼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模糊中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