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一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慧的人不會誇耀學識淵博,而愛誇耀博學的人其實未必真正通達。聖人不積攢私利,他付出給別人,自己反而獲得得更多;他將財物與智慧分享,自己反而更富足。天道運行,利益萬物而不傷害;聖人之道,行事不爭而萬物自順。



3. 解釋


這段話展現了老子「道」的智慧,提醒人們要超越世俗的價值觀,去追求真正的真理與和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誠實的話往往不華麗動聽,而華麗的言辭卻常帶有虛假與矯飾。這與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形成對比,如政治演講、商業廣告、網絡話術等,往往用華麗詞藻包裝,但內容未必真實。而那些真正的忠言,可能直白、不討喜,卻最值得聆聽。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指真正善良的人不會為了爭勝而滔滔雄辯,而愛爭辯的人往往並非真正善良。在現代社會,許多人以辯論、攻擊來表現自己的強大,但真正的智慧與善良,並不需要透過爭辯來證明。當一個人內心真正通達時,他更懂得包容與理解,而不是執著於語言上的勝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說明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炫耀自己的知識,而炫耀博學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智者。現代社會講求資訊爆炸,人們渴望學習更多,但知識與智慧並不等同。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在的理解與實踐,而非僅僅積累資訊。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句話道出了老子的「無私即大有」之道。聖人不囤積財富,也不執著於個人利益,而是樂於給予與幫助他人。結果反而是,他越分享,自己獲得的越多。這與「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一致,當一個人願意給予,他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充盈富足,而這種富足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最後,「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總結了天地與聖人的行為方式。天地運行,滋養萬物,卻從不爭奪、從不傷害,這是一種無為而有為的境界。而真正的聖人亦如天地般行事,他不與人爭,不與世爭,但最終卻能影響萬物,使世間自然運行。這也與現代競爭社會形成對比,人們往往爭名奪利,卻不一定獲得真正的滿足。老子的智慧提醒我們,真正的大成就不來自爭鬥,而來自順應自然、無為而有為的行事方式。


這段話蘊含的道理,在當代社會依然值得深思。它提醒我們,在一個充滿競爭與誘惑的世界裡,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爭辯,而在於理解;真正的成功不在於積累,而在於分享;真正的強大不在於戰勝,而在於順應。只有當我們學會順應「道」,才能真正與天地合一,獲得內心的安定與圓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86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2025/02/08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注重地位,就不會互比高下; 不貴難得之貨
Thumbnail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注重地位,就不會互比高下; 不貴難得之貨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Thumbnail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Thumbnail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Thumbnail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