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九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天道並無私心,卻常常偏向善人。 3. 解釋 這段話探討了「如何化解怨恨」的問題,並揭示了天道運行的法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這句話的核心觀點是,當一個深刻的怨恨得以化解後,仍會殘留部分怨氣,不可能完全消除。而「以德報怨」雖然聽起來高尚,但如果一味用道德來感化對方,真的能稱之為善嗎?這裡老子提出了對「以德報怨」的反思——有時候,單純地用善意對待怨恨,並不一定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因為當對方並未認同這種做法,或者仍抱有不滿時,怨恨依舊可能存在。這並非否定「以德報怨」,而是提醒我們不能過於理想化地看待解怨的方式。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在古代,「左契」指的是契約的左半部分,象徵履行合約的誠信,而右契則是用來催討的部分。聖人持左契而不去苛責對方,代表他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他人,而不是一味追究過去的恩怨。因此,真正有德的人主持契約時,注重的是信義,而不是單純地要求對方償還或補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這句話進一步說明,有德者會秉持信義,讓人心悅誠服,而無德者則只懂得逼迫和討債,讓人更加怨恨。這不僅適用於經濟交易,更適用於人際關係——真正的道德並非苛求對方履行義務,而是以寬厚之心來對待他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整段話的總結。天道運行並不偏袒任何人,但它往往讓善良的人最終得到好的結果。這並非因為天道有意眷顧善人,而是因為善良的人順應了天道,行事符合自然的規律,因此能夠得到長遠的福報。這裡的「善人」,並不是單指表面行善之人,而是指真正懂得順應天道、不強求、不爭鬥、與萬物和諧共處的人。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化解怨恨的智慧」,並強調真正的德行並非單純的「以德報怨」,而是以智慧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讓怨恨自然消解,而非激化對立。同時,它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善並非來自刻意的道德說教,而是來自於順應天道、寬厚待人,這樣才能真正無怨無憾。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解冤釋結、消業障要時間!不要一直去想:「希望心裡恨的人,如何倒楣、如何報應、如何受苦。」仇恨會冤冤相報,只有慈悲心會停止這些痛苦循環。妳報他,他也用那種痛苦的手段,再加諸妳身上。做得再神不知、鬼不覺,人只要一死,什麼關係、過去什麼冤欠,一入中陰就知道。
Thumbnail
因果生生報不停 惡緣孽債兩相尋 從今解脫千年結 善道頻開福德門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解冤釋結、消業障要時間!不要一直去想:「希望心裡恨的人,如何倒楣、如何報應、如何受苦。」仇恨會冤冤相報,只有慈悲心會停止這些痛苦循環。妳報他,他也用那種痛苦的手段,再加諸妳身上。做得再神不知、鬼不覺,人只要一死,什麼關係、過去什麼冤欠,一入中陰就知道。
Thumbnail
因果生生報不停 惡緣孽債兩相尋 從今解脫千年結 善道頻開福德門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