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一種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原本,我給自己的命題是找回左派的語言,但從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大勝至今,很多言論分析美國左派為什麼大輸,川普政策為什麼讓一群左膠崩潰,看到把民主黨或其支持者稱為「左派」,就像在台灣把民進黨稱為「左派」一樣。不論是「左派」還「左翼」,不同群體使用這些詞彙所指涉的概念完全不一樣,這兩個字在當今已經很難具體代表什麼意思了。我要找的應該不是所謂「左翼」或「左派」的語言。

那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嗎?但情況跟「左翼」、「左派」一樣,馬克思主義是理想主義、烏托邦、人道主義?是使用專有名詞、引經據典?是一種思想武器?還是一種意識形態?人人口中的「馬克思主義」有時能對話,有時各有千秋。至少於我,已經很少用「馬克思主義」,更常使用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論、政治經濟學等。我要找的可能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

那我要找的究竟是什麼語言?我想到讀社發所時,研究室裡擺著某年秋鬥的大型板子,上面寫著大大的「社會主義」四個大字,其實那四個字原本要寫「社會正義」,當時寫的人不小心寫出心思。那我想找的語言是「社會正義」嗎?好像也不是。「正義」這個詞更空洞,比如轉型正義轉了什麼正義?居住正義又是什麼樣的正義?沒有人反對正義,但到底是怎樣的正義?我要找的可能也不是如何表述正義的語言。

那是關心弱勢勞動者的語言嗎?當1985年《人間雜誌》揭露台灣經濟奇蹟下的底層弱勢時,讓整個台灣社會驚覺富裕的商品社會竟有著如此不堪的一面。如今,放眼望去,市面上有著豐富書寫弱勢處境的書籍,揭露社會上的各種剝削、壓迫與不幸,社工也總在最前線見證弱勢群體的困境,悲慘世界、人生百態是社工身為社畜每天上班的日常。我要找的可能也不是如何呈現弱勢處境的語言。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可能問題從一開始就問錯了。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末提出以來,隨著蘇聯垮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在20世紀末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隨著冷戰結束,世界沒有變得太平,意識形態仍然無所不在。沒了階級鬥爭,人們也仍有社畜、慣老闆、吉伊卡哇去標榜處境。然而,面對當前全球詭譎多變的局勢,人們不斷見證各種前所未有的歷史。難道,就沒有一種語言,能闡述我們個人跟宏觀的歷史變局之間的關係嗎?

我想,這才是我給自己的命題,找回某種敘事方式,敘述我們個人跟宏觀局勢之間的關係,讓「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有了具體的內容。然後在芸芸眾生裡看見自己,又從自己看見芸芸眾生。

avatar-img
3會員
20內容數
工作與生活中,透過書寫探索「為什麼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崇 的其他內容
我雖然只回去短短不到一天,卻感受到鄉下鄰里相互幫忙扶持的力量。然而,家園重建遙遙無期,心累更勝身體的疲憊,對當地居民來說,這個年實在不好過。
2024年,我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自勉,2025年期許自己「踩著錯誤前進,抱著希望努力」,這是屬於我的「嚴厲的鞭子和腳前的提燈」,希望我能勇敢地、謙虛地踩著錯誤前進,從中體驗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原本,我以為自己是布施的一方。後來,我發現杜姐送給我的東西更多,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才是被照顧的一方。
我認識並學習佛法以來,一直很著重「回到自己」,認為大道之行,不責於人。反求諸己或能從自省中解脫,但能做到真正成就智慧的自省談何容易。於是,我開始想,塑我心中的那尊佛。
當工作造成壓力與倦怠時,若不能有意識地去面對,便很容易淪為多巴胺的僕人。如何有意識地過生活,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業習」,真的很不容易。
我雖然只回去短短不到一天,卻感受到鄉下鄰里相互幫忙扶持的力量。然而,家園重建遙遙無期,心累更勝身體的疲憊,對當地居民來說,這個年實在不好過。
2024年,我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自勉,2025年期許自己「踩著錯誤前進,抱著希望努力」,這是屬於我的「嚴厲的鞭子和腳前的提燈」,希望我能勇敢地、謙虛地踩著錯誤前進,從中體驗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原本,我以為自己是布施的一方。後來,我發現杜姐送給我的東西更多,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才是被照顧的一方。
我認識並學習佛法以來,一直很著重「回到自己」,認為大道之行,不責於人。反求諸己或能從自省中解脫,但能做到真正成就智慧的自省談何容易。於是,我開始想,塑我心中的那尊佛。
當工作造成壓力與倦怠時,若不能有意識地去面對,便很容易淪為多巴胺的僕人。如何有意識地過生活,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業習」,真的很不容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7.19 有時候,我們迫切找尋的不是解釋。
這篇文章探討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連,強調了心境的轉變對於生活的影響。透過靈活的觀點轉換,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改變] 就算日復一日 的努力 還是會發現這個世界 一點變化也沒有 但 你努力改變的 其實 不是世界 而是 更不同的自己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表面上好像是人改變了,但或許只是骨子裡的想法更清晰了,「人格一致性」一直都沒有改變太多的。
Thumbnail
「本土化」一個讓我覺得走歪了的發展,就是割裂歷史淵源,代之以虛幻的「在地性」。
Thumbnail
轉變,永遠不會太遲,在社會欺負你之前,不如先好好欺負自己一下吧!放寬既有的思維,跳脫既定的框架,嘗試從未嘗試的每一件事情,因為翻轉危機的解答並不一定在前方,而在你的每一個「想不到」裡。
Thumbnail
2024.7.19 有時候,我們迫切找尋的不是解釋。
這篇文章探討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連,強調了心境的轉變對於生活的影響。透過靈活的觀點轉換,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改變] 就算日復一日 的努力 還是會發現這個世界 一點變化也沒有 但 你努力改變的 其實 不是世界 而是 更不同的自己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表面上好像是人改變了,但或許只是骨子裡的想法更清晰了,「人格一致性」一直都沒有改變太多的。
Thumbnail
「本土化」一個讓我覺得走歪了的發展,就是割裂歷史淵源,代之以虛幻的「在地性」。
Thumbnail
轉變,永遠不會太遲,在社會欺負你之前,不如先好好欺負自己一下吧!放寬既有的思維,跳脫既定的框架,嘗試從未嘗試的每一件事情,因為翻轉危機的解答並不一定在前方,而在你的每一個「想不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