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清之在1974-1976年出版的《梅乾與武士刀》,台灣的版本在2017年翻譯出版,已是距他去世20年後的事情了。
(左)2017台灣版《梅乾與武士刀》封面,時報出版;(右)樋口清之先生 (photo:web)
正如同樋口在前言中所說,這是一本「重新找回日本人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價值」的書,作為後來以「樋口學」的民俗考證日本文化而自成一格的起點,在往後無數討論日本文化的書籍中都或多或少提及到本書,當然也有許多反論,覺得過度美化日本文化或民族性。但作為台灣人,我想中國、日本、南島諸國都是滋養我們文化的來源,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根源,但因為涉及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間的討論時,時常被混淆,因此我們常會陷入矛盾。
就這點而言,日本是相對幸運的,這點連小倉紀藏在談及韓國文化的《用心了解韓國》(雜記|《用心了解韓國》一書中的恨與憧憬)也不得不承認,作為侵略國的影響與戰後相對幸運的角色,也導致許多沒有解除的恨意。
因此在看待這本書時,一邊思考認同的同時,也在想台灣自己的文化根基會是什麼呢,總不會是《香蕉與腳踏車》吧(笑)?整理一下覺得喜歡的部分:
➊
「對於自己不懂的事物便貿然斷定『那是不可能存在的』,未免太過傲慢。畢竟,科學再怎麼絕對,終究並非萬能。」
距離樋口撰寫本書的時間已超過50年,1970年代是戰後日本復甦、重新展現自身文化的時刻,相比20世紀初,日本在民藝上的推動、大西克禮將日本美學重新定位、鈴木大拙將禪學和日本文化結合推給西方世界時,西方對於日本作為最早西化的東亞國家其實抱有某種程度的神秘好奇感,然而在二戰後的衝擊,由露絲・潘乃德於1946年出版的《菊與刀》成為了一個打開文化溝通差異的切口,引發的討論也撼動日本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理解。
我想樋口想以東方的角度,去辯駁那能認為是兩極的雙重性,其實是日本文化中陰陽兩面共融的現象,也才會說:「『彎曲』和『堅固』是兩回事。堅韌的刀即使彎曲也不至於折斷,而日本的武士刀正具備了這種極度矛盾的特質。」
➋ 現在回看過去歷史發生的討論,很常會被用一種又沒有經歷過怎麼談論的立場來指責,所以看到樋口「就連我們這些學歷史的人,也經常不自覺用現代人的角度看歷史,以致於容易錯失事物的真貌。」我覺得做為一個討論者,有著開闊的胸襟和角度看事情這點,非常值得佩服。
➌ 在談到日本文化建立在非常深厚的外來文化累積,他說「有些事物乍看下宛如日本原生的東西,仔細分解的話,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綜合再生的產物。而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先民能夠融合在地的風土民情,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嶄新事物的智慧。」因此,對於一樣有著多元外來文化影響、還在累積自身文化底蘊的台灣,我想也需要足夠的具有包容性,才能生長出自己的樣貌和特色。
➍ 講到日本文化中「床之間」和「玄關」的出現,提出「讓心靈空間有更多的餘裕」的空間,作為一個可以供精轉換的中介地帶,對於日本人精神生活支柱的影響。
➎ 將「道」的意義回應日本文化中的「不合理中的合理」。就樋口而言,無論茶道、華道、香道,都是需要「透過技術去領略內在所蘊藏的『精神』」,是一種持續的訓練之路,而非一個達成的結果。進而在這個追求的過程裡,訓練心性和精神,回到人生的哲學。因此才會有別於西方美學的「未完成的美」的說法。
—
2025.01.12 閱
2025.01.13 記 threads
2025.02.06 改 vocus
—
《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
作者:樋口清之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2017
ISBN:9789571369624
頁數:264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