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六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 白話文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鮮魚一樣。用道來治理天下,鬼神也無所謂。不是鬼神不神,而是其神不會傷害人。不是其神不會傷害人,聖人也不會傷害人。兩者互不傷害,因此德行自然交融回歸。



3. 解釋


這段話強調了「道」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並且用簡單而富有哲理的比喻來描述治國的理想方式。首先,將治理國家比喻為烹飪小鮮魚,這個比喻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烹飪小鮮魚時,火候要輕,不能過度煮熟,否則會失去其鮮嫩的味道。同樣地,治理一個大國也不應該過於操之過急,應該保持自然的運行節奏。這種治理方式避免了對國家過多的干預,讓國家在自然的軌道上運行。


接下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強調了道家理念中「道」的力量。用「道」來治理天下,意味著要順應自然法則,並不需要過多的外在神秘力量或過度的依賴鬼神來維持秩序。在道的治理下,鬼神的力量自然也不會干涉人間事務,這表明了「道」的至高無上的力量,無需過多依賴超自然的手段。


這段話還提到「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意思是,並非鬼神本身就不具備力量,而是他們的力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同樣的,聖人也不會去傷害他人。這裡強調了聖人的仁德與無為而治的精神,聖人並非通過強制手段來影響或統治他人,而是以德行來引導,通過無為而使國家、社會運行自如。聖人不傷害他人,這是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以無干涉、無強求的方式來維持秩序。


最後,「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指出了無為而治的精髓。當兩者(即聖人與百姓、國家與人民)互不傷害,彼此保持和諧與尊重時,德行就會自然交融,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長久的穩定。


總結來看,這段話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觀點,即治理國家應該像烹飪小鮮魚一樣,輕鬆而不過度干預,依靠「道」的力量來達成社會和諧與穩定。聖人治理國家不以強硬手段,而是通過無為而治,依靠德行的自然流動來促進國家、人民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方式能夠創造一個不傷害、不強制、充滿和平與和諧的社會。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 白話文 治國理政和順應天命,最重要的就是節制。節制,意味著早早地行善積德;早行善積德,便是積累深厚的德行;積累深厚的
1.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 白話文 若政治昏暗無光,百姓卻純樸敦厚;若政治明察細緻,百姓則變得缺乏真誠。災禍往往與福祉相依,福氣
1.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 白話文 以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妙的手段來用兵,
1.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聰明的人不輕易發言,說話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明白。應該封閉其口,關閉其門;削弱其鋒芒,解開其糾紛;與
1.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2. 白話文 擁有深厚德行的人,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毒蛇不會咬它,
1.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2. 白話文 擅長建設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擅長包容
1.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 白話文 治國理政和順應天命,最重要的就是節制。節制,意味著早早地行善積德;早行善積德,便是積累深厚的德行;積累深厚的
1.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 白話文 若政治昏暗無光,百姓卻純樸敦厚;若政治明察細緻,百姓則變得缺乏真誠。災禍往往與福祉相依,福氣
1.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 白話文 以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妙的手段來用兵,
1.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聰明的人不輕易發言,說話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明白。應該封閉其口,關閉其門;削弱其鋒芒,解開其糾紛;與
1.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2. 白話文 擁有深厚德行的人,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毒蛇不會咬它,
1.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2. 白話文 擅長建設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擅長包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持誦〈楞嚴咒〉有什麼樣的殊勝功德?末法眾生,如果自己持誦或教人持誦〈楞嚴咒〉神咒的人,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一切大毒如瘟疫、小毒如蝮蠍,不能損害。持咒有這一些防護,去除這些邪惡的功德。「如是以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一切邪咒,皆不能害。」山妖、水怪這些鬼神的邪咒,都不能去侵害你,只要念〈楞嚴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持誦〈楞嚴咒〉有什麼樣的殊勝功德?末法眾生,如果自己持誦或教人持誦〈楞嚴咒〉神咒的人,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一切大毒如瘟疫、小毒如蝮蠍,不能損害。持咒有這一些防護,去除這些邪惡的功德。「如是以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一切邪咒,皆不能害。」山妖、水怪這些鬼神的邪咒,都不能去侵害你,只要念〈楞嚴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