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2. 白話文 擅長建設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擅長包容的人,不會輕易失去。子孫世世代代祭祀,這樣的行為不會中斷。修身養性,才能達到真正的德行;修家齊家,則德行有所增益;修身齊家治鄉,德行便能長久;治理國家,德行才能豐盈;治理天下,德行便能普遍。由此可以從身上來觀察身,從家庭來觀察家庭,從鄉里來觀察鄉里,從國家來觀察國家,從天下來觀察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是這樣的道理呢?正是因為這一點。 3. 解釋 這段話強調了道家對德行的層次與普遍性理解。首先,這段文字用“善建者不拔”和“善抱者不脫”來形容那些有智慧和德行的人,他們的堅持不會輕易動搖,無論是對事物的追求還是對人事的處理,他們的立場始終穩固且不輕易放棄。接著提到“子孫以祭祀不辍”則說明了這些有德行的人,他們的家族和後代會世世代代延續其德行,通過祭祀等儀式不斷弘揚其德。這也反映了德行的傳承性和永續性。 這段話深入探討了德行修養的不同層次。修身首先是個人德行的根基,這是所有修行的起點。如果一個人能夠自我修養,達到真誠的德行,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就能夠反映出真正的道德水準。進一步修家,則是將這種德行帶入家庭,這樣德行便會在家庭中得以延續和積累,並且在家庭成員中產生積極的影響。修家齊鄉,則是將這種家庭中的德行擴展到鄉里,進而推廣到整個社會和國家。這是一種逐層放大的效應,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國家、天下,德行的影響力會逐漸增強,並最終實現對天下的普及。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德行是一個從內而外的擴展過程,先自我修養,再影響周圍的人與社會,最終達到天下。這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的具體體現,強調的是通過自身的德行來影響他人和社會,而不是通過外在的權力和控制。最後,通過“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的方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和改變世界,首先必須從自身做起,逐步將這些改變擴展到更大的範圍,最終影響整個世界。 總結來說,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的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來實現的。德行是積累的過程,它的影響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再到整個世界,逐層擴展,並最終達到普遍的效果。而這一切的根本在於每個人能夠先從自己做起,修養內在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