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2. 白話文
擁有深厚德行的人,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毒蛇不會咬它,猛獸不會撲向它,獵鳥也不會捕捉它。雖然它的骨頭脆弱、肌肉柔軟,但它卻能夠牢牢抓住東西,這是達到精純境界的表現。它整天大聲喊叫,卻聲音不會沙啞,這是和諧的至高表現。懂得和諧的人,稱之為常;懂得常的人,稱之為明;不斷增進生命的人,稱之為吉祥;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氣息的人,稱之為強大。萬物在壯大後終會衰老,這就是所謂的違背自然法則,不遵循自然法則的人,將會早早衰亡。
3. 解釋
這段文字通過描述嬰兒般純淨的德行,來表達道家對“道”和“德”的看法。道家的“德”並非是表面的行為修養,而是一種內在的質樸和力量,它與萬物的自然法則相通。擁有深厚德行的人,就像是赤子一樣,沒有掩飾或造作,純粹而無害。這種純潔的德行使他能夠不受外界的侵害:毒蟲無法傷害他,猛獸不敢侵犯,獵鳥也無法捕捉到他,這是因為他與自然的力量和諧相處,達到了一種無敵的狀態。
接著提到「骨弱筋柔而握固」,這是說即便他看似柔弱,但其實內心強大,能夠穩定自己的立場,牢牢把握住自己。這種力量並非來自外在的堅硬,而是內在的柔韌和穩定。這也反映了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的智慧,即並非外在的強硬控制,而是通過柔和的力量來達成堅固的目標。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這句話指出,這種人並未刻意追求陰陽的結合或對立,而是任由事物的自然狀態發展,這種純粹的順應自然即是至極的精純。道家推崇的是與自然相合,並非強求所謂的「成就」或「完成」,而是讓一切都自然而然地達成。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則強調了內心的和諧。這種人即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這是一種真正的和諧與力量。能夠理解並遵循這種和諧的人,能夠達到真正的長久與明慧,因為他們掌握了與宇宙萬物相通的法則。
最後,這段話告訴我們,萬物有生有死,強壯之後終會老去,這是自然的法則。然而,如果違背了這些自然法則,就會提前衰退,這就表現為不道之人。這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一切事物都應順應自然,過度強求與抵抗自然,將會帶來早衰和滅亡。
總結來看,這段話深入探討了道家對“德”和“道”的理解,強調了順應自然、內在的和諧、無為而成的重要性。道家的智慧在於與世界的法則相契合,通過純粹的德行與無為的態度,達到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