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
這句話,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或許你有亞斯特質(ASD),或許在專注力、組織能力上面臨挑戰,或者被歸類為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一部分。不管是哪一種,現實往往不那麼友善。雖然社會強調尊重個別差異,但當真正面對人際關係、學業或職場時,還是會發現,要被接納並不容易。當自己的行為模式與主流價值觀不同,周圍的標準可能帶來壓力,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只有改變自己,才能好好生存?」
在許多人的成長經驗中,社會期待像是一張無形的網,從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被要求守規矩、要合群、要有禮貌,長大後又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察言觀色」。但對於神經多樣性族群來說,這些「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往往不是那麼直覺,甚至可能帶來極大的壓力。例如,社交時努力模仿大家的反應,卻還是被說「不夠自然」;在職場上專注於細節,卻因為少了寒暄而被誤解為冷漠;想法跳脫框架,卻因為與眾不同而被視為「不合群」。
但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迎合所有社會期待,才能生存嗎?
這並不代表適應環境不重要,而是我們是否能在適應的同時,也看見自己的優勢?那些被認為「怪異」的特質,可能正是某些領域裡的長處。
🔹 「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正是驚人的創造力。
🔹 「執著不放」的行為,可能反映出超乎常人的專注力與毅力。
🔹 對細節的敏感,讓人能發現他人忽略的問題,甚至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
當社會期待無法輕易改變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尋找能讓自己優勢發揮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逼迫自己去適應不適合的環境。例如,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尋找適配的職場文化,或是與能夠理解自己的夥伴同行。這並不是逃避,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發揮屬於自己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別因為「與眾不同」而否定自己。這個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而你的獨特特質,也許正是這個社會需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