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錯過機會,最後後悔自己沒有行動?
有一次,朋友告訴我:「我一直在等待最好的機會出現,結果最後什麼都沒做成。」
這句話讓我久久無法釋懷,因為我發現,我也是這樣。
害怕選錯,告訴自己「再觀望看看」。
結果什麼都沒做,等到機會也消失了,才開始後悔:「當初要是下定決心就好了。」
「錯過」,這兩個字,成了我人生最大的遺憾。
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最好的時刻,是否已經過去?而未來,還會有更好的可能嗎?
好機會只有一次?錯過以後還有更美好的機會嗎?
也許,問題從來不是「錯過機會」,是我們如何看待「錯過」這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損失厭惡」。
人們對於「失去」的痛苦,遠遠強過「獲得」的快樂。
就像我之前在 Zara 官網看到一件在特價出清的外套,正要下單時,頁面顯示「已售完」。
那一瞬間,我覺得錯過商品最划算的機會,懊悔坐在電腦前。
幾天後,我進去 Zara 門市,發現這件外套竟然還有貨,價格還更優惠。
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之前的懊惱,完全是「損失厭惡」在作祟。
我們也是這樣看待其他機會的。
錯過一個機會後,內心會不斷放大那份遺憾,錯誤地認為──這是唯一的機會,未來不會再有更好的可能。
錯過真的無法彌補嗎?為什麼我們總是放不下?
我們害怕的,不是機會的流失,更多的是那份「無法重來」的遺憾。
我們不只是想抓住機會,更多是想抓住「當初的完美」。
這些心理機制,即使我們知道它的原理,仍然很難擺脫。
就像我開頭說的朋友,她獲得想要的錄取通知,卻因為某些條件不夠完美,回絕了。
之後,她拚命找更好的機會,都不如意。
無論後來遇到多少選擇,她的腦海裡總是在浮現「錯過」的想法。
她陷入無限的自責,像場無法醒來的惡夢。
這種長時間的「自責」,讓我們變得更加焦慮,甚至錯過更多可能性。
如何才能擺脫「錯過焦慮」,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方向呢?
焦慮停不下來?允許自己當下的感受,接受錯過的焦慮
若是我們試圖壓抑這些情緒,希望自己「不要害怕」、「不要想太多」,反而會讓焦慮變得更強烈。
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是一種提醒,它讓我們知道「這件事對我們很重要」。
害怕錯過機會,害怕選錯路,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不要強迫自己冷靜,允許自己有這種情緒。
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害怕的事情是什麼?」、「我擔心選錯後會發生什麼?」
當你能夠直面這些情緒,不再抗拒它們,焦慮感就不容易失控,你才能開始改變。
如何克服錯過焦慮?用「朋友視角」找出最佳選擇
我們在聽朋友的煩惱時,通常比較理性,自己看問題時容易糾結。這個時候就暫時需要抽離一下自我的立場,以朋友的角度下去看。
你像安慰朋友一樣安慰自己,你會發現答案會越來越清晰。
決策困難?不要追求完美,學會設定可承受的風險
我們害怕做決定,往往是想要「做對選擇」,而不是「一個足夠好的選擇」。
世界上沒有 100% 完美的決定,只有當下最適合你的選擇。
用這個問題問自己:「這個選擇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這個選擇如果沒有成功,我能夠接受嗎?」
還要提醒自己:「與其想著做 100% 正確的選擇,不如怎麼做一個 80% 可以接受的決定。」
因為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選錯,是不願意承擔不完美的後果。
不確定要不要行動?這樣做,降低決策焦慮
如果你仍然害怕做決定,試著不要把選擇當成「一次性」無法回頭的決定,而是當成「一個試水溫的過程」。
舉例來說:
1. 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換工作,不要馬上辭職,而是先去面試幾家公司,看看市場狀況。
2. 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投資一個新機會,不要一次投入全部資源,先小規模嘗試,看看效果如何。
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你行動起來,卻不會覺得自己在賭博,可以有效的降低焦慮感。
你害怕行動嗎?真正讓我們停滯的,其實不是機會太少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錯過」的機會,是否真的比我們現在擁有的更好。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們願意行動,未來一定還有更多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開始這個部落格。
我不想再被「錯過便永遠來不及」的想法困住,也不想讓這種焦慮繼續影響我的決定。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種感覺,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希望能幫助曾經像我一樣被猶豫束縛住的人。
我們總是最難看清自己的盲點,卻能從別人的故事裡,發現自己的影子。
或許你現在很害怕,依然糾結,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刻,但是只要這篇文章能讓你開始思考,找到突破自我的害怕與猶豫的方法。那麼,這篇文章的立意,也就成功了。
你也要記得不需要馬上改變一切,也不需要立刻做出重大決定,只是試著跨出一小步,看看會發生什麼。
即使現在不行,這篇文章也會一直在這裡,等著你準備好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