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讀後感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左)中文版《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書籍封面,商周出版;(右) 原文《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封面

(左)中文版《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書籍封面,商周出版;(右) 原文《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封面


把停滯有點久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看完,雖然看到最後的章節用宗教收尾並不喜歡,或許僅用信仰,對我而言會更有認同感,但因為這個章節想講的重點應該是放在群體達到正面意義,但對我來說,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多少還是紀錄一下觀看後的想法和收穫的部分:

➊ 編輯的命名用意是好,但書籍原名為《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是較為開放性的提問,為了吸引讀者注意,以較為質疑的標題來讓我們反思,但我看完後,反而想說,我們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來的良善(Good)

➋ 書中先花了一些篇幅讓我們了解,我們時常判斷德性/劣性的人與他的行為間的偏差,「品格就是我們以為沒人看見時的行為」。重點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進行的動機是出自利他還是利己。

➌ 然而人是如此複雜與矛盾,根本不可能只有正反標籤去區分。所以作者提醒「許多道德行為背後不只一種動機,而是混合多重動機」,因此我們也時常會誤判自己的動機。

➍書中將人的主要動機分爲三種:

  • 【自我型】:主要考慮自己得到什麼好處
  • 【責任型】:主要考慮何種行為正確
  • 【無私型】:主要考慮別人得到什麼益處我覺得訓練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幫助到認識自我,比書中的策略來得有意義。


當然這種書本身就帶有教化意味,所以多少會覺得說教感很重,但我確實認同「知其所以」確實很有幫助,有點像是做之前,停下來想一想,再行動。

【書中給的一些範例】

我想幫助別人,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我想幫助別人,因為這麼做我心情會很好。
我不想幫助別人,以免引起圍觀者的反感。
我想說謊,以免在別人面前出糗。
我想說謊,藉此傷害別人。
我想作弊,以免落入失敗與困窘。
我想欺騙,以免錯誤被發現或懲罰。

2025.01.13 閱
2025.01.16 記 threads
2025.02.11 改 vocus

《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

作者:克里斯蒂安‧米勒 Christian B. Mill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年:2018
ISBN:9789864775231
頁數:320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借閱

avatar-img
28會員
49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本書為樋口清之《梅乾與武士刀》的讀後心得,探討日本文化,反思臺灣文化認同,並從中擷取對生活有啟發的段落。
5/5梅乾與武士刀
本書介紹酒井順子《裡日本的幸福:酒井順子的陰翳巡禮》一書,從書中探討「表裡日本」的概念出發,反思臺灣在地文化與觀光旅遊的關係。分享閱讀心得,並將書中對於日本海地區的描述,與自身在富山的旅行經驗連結,呼應書中提及的「裡日本」的寧靜之美,以及人們在繁華之外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受。
5/5裏日本的幸福
原廣司在今年的1月3日離世,或許是為了感懷一下對大師的敬意,所以借了《聚落的100則教誨》(集落の教え100),記錄一下這本1998年出版,彙集超過20年多來走訪聚落的思想篇章。
5/5聚落的100則教誨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5/5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富邦美術館《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展覽心得,盛讚展覽空間設計與作品的完美結合,並與過往羅丹展、梵谷展及富邦典藏展作比較,點出空間佈置與票價策略上的差異與調整,以及美術館在社會角色定位上的反思。
剛好今日和朋友聊起這個展覽,在最後的建築多元的案例中,多少會引發討論這是不是最合適的代表,但這個提問的批判性非常現代,也可以說是好的激發討論的方式,畢竟這些已發生過的世代,都是被檢視的存在,等著未來時代的我們去印證。
本書為樋口清之《梅乾與武士刀》的讀後心得,探討日本文化,反思臺灣文化認同,並從中擷取對生活有啟發的段落。
5/5梅乾與武士刀
本書介紹酒井順子《裡日本的幸福:酒井順子的陰翳巡禮》一書,從書中探討「表裡日本」的概念出發,反思臺灣在地文化與觀光旅遊的關係。分享閱讀心得,並將書中對於日本海地區的描述,與自身在富山的旅行經驗連結,呼應書中提及的「裡日本」的寧靜之美,以及人們在繁華之外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受。
5/5裏日本的幸福
原廣司在今年的1月3日離世,或許是為了感懷一下對大師的敬意,所以借了《聚落的100則教誨》(集落の教え100),記錄一下這本1998年出版,彙集超過20年多來走訪聚落的思想篇章。
5/5聚落的100則教誨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5/5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富邦美術館《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展覽心得,盛讚展覽空間設計與作品的完美結合,並與過往羅丹展、梵谷展及富邦典藏展作比較,點出空間佈置與票價策略上的差異與調整,以及美術館在社會角色定位上的反思。
剛好今日和朋友聊起這個展覽,在最後的建築多元的案例中,多少會引發討論這是不是最合適的代表,但這個提問的批判性非常現代,也可以說是好的激發討論的方式,畢竟這些已發生過的世代,都是被檢視的存在,等著未來時代的我們去印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日常師父的叮嚀: 所以這個世間你了解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 往往有人說弄弄不行, 要退轉去了。假如退轉去安樂的話,我第一個退轉,我絕對不願意跑得來受這個罪。因為我現在了解得清楚、明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現在你雖然苦,你拼命努力就有跳出苦的機會。
Thumbnail
《布得布説私密達》第7集 這一集原本我是想在看完哲學家叔本華的書之後,如果有感興趣的地方就可以跟大家分享。 但我還沒看,先看了《無用之用》,我大概看了三分之一,作者主要蒐集了很多大師對「有用和無用」的看法,不過目前我的感覺是去揪出或批判資本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日常師父的叮嚀: 所以這個世間你了解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 往往有人說弄弄不行, 要退轉去了。假如退轉去安樂的話,我第一個退轉,我絕對不願意跑得來受這個罪。因為我現在了解得清楚、明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現在你雖然苦,你拼命努力就有跳出苦的機會。
Thumbnail
《布得布説私密達》第7集 這一集原本我是想在看完哲學家叔本華的書之後,如果有感興趣的地方就可以跟大家分享。 但我還沒看,先看了《無用之用》,我大概看了三分之一,作者主要蒐集了很多大師對「有用和無用」的看法,不過目前我的感覺是去揪出或批判資本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