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的《台灣男子葉石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男子葉石濤》 「為什麼選擇用諷刺的手法?」 「因為一個弱小的民族最大的武器便是隱藏自己。」 何謂台灣民族? 身在台灣,命運載沉載浮,究竟該歸向何處,歷經各方勢力武力割據,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日本統治與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緊縮、皇民化的嚴格管理之下生活困苦。戰後,代表盟軍接收日軍治理地的中華民國歷經內戰,國民黨敗逃台灣,台灣人經歷了中美白皮書上所記載的「三月屠殺」、言論與思想控制等,蔣政權令歐洲各國避而遠之,陸續斷交,台灣再次從歷史的舞台上被抹去,「台灣人」成為一群特殊的民族,如同葉石濤在《台灣文學史綱》所表達的「台灣意識」,也就是被壓迫、被殖民的共同經驗,強調與中國不同的「特殊性」。 而當代的台灣人們緊緊抓著世界的主流價值,深信我們是世界的地球公民,急於得到別人眼中的評價,避免被民族主義的統戰侵略以及身份認同的洪流給淹沒,漸漸的,台灣的各領域名聲在世界各地開出了花朵。 即使身為地球公民,驀然回望,各樣身份認同的聲音由心裡發出,成長在這塊土地上,仍需尋求根源與土地的情感,這是我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所帶有的強烈目的,即是自我身份的探尋。 時代的悲劇來的又急又重,葉石濤的經歷切實成為了台灣這塊土地命運的縮影,本有著豐沛的家庭資源、受到日本教育,到國民黨來台之後的家道中落,從新學習語言,一個作家迫使從日文轉換文字從新開始的歷程、彷彿歸零的無助,卻又生生不息的不斷前行,即使經歷了白色恐怖的牢獄之災,仍舊不斷的書寫,並且用兼容的態度去看待這塊土地、庶民生活所共同經歷之事。 而在被迫害,民族認同、語言認同等等的時代矛盾之下,「螞蟻哲學」成為他的態度,在戒嚴期間甚至之後都使用大量隱喻的、自嘲的書寫方式。 在觀看電影的中段,我感受到些許的不耐與失落,對於我的身份尋求,看到一些影子,卻又摸不著邊際,電影的節奏與人物塑造,是透過相關人物訪談與葉老著作的文字拼湊,帶出的畫面是零碎的、緩慢的,與我所期待這部電影能帶出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或是給我震撼的感受相距甚遠。 就在舞台劇演員們扭曲其身體、張牙舞爪般的廝喊的同時,「戲如人生」這詞與意象閃回進我的腦海,各樣藝術媒材的穿插演出,那肢體展現、口白、動畫創作等等,隨著葉老的文字,推進了時代的演進,我感受到了這一切的得來不易。 身份探尋之旅好比這部電影,總有枯燥、找不到方向的時刻、從別人的故事裡也許尋找了身在台灣的共同影子,也不能切實的感受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更別說對未來命運的啟發那是要由自己跨出去的。無論在「台灣文學史綱」裡所描述的「共同命運」、亦或是台灣電影文化發展的腳步,這些都更像是個開端。 看完這部電影,我累了。

因著葉老這六十多年的堅持,令我不捨,而六十多年的心血,在影像裡看來竟是如此的蒼茫,但也讓我珍惜如今的自己、如今的台灣。這部電影會讓我試著聯想相關與類似的事件嗎?會。能讓我更多思考台灣的轉型正義嗎?會。並且對於文學的影響,甚至影像的魔力,我更是無庸置疑。

接著,輪到的是我自己,擁有荷蘭、平埔族等不同血統的我,身在台灣,該輪到我自己去追尋無論過去、甚至是自己未來的六十年、百年的追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ll E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個大大的罐子,裡頭各種鱗片與花紋,隨著角度閃爍著奇異的光線折射,是一條條的蛇,每一個罐子裡都裝滿好幾條的大蛇,而且都在活動著。」這是鄭問在華西街專注所看著的景象,他讚嘆、並且隨著蛇的動作在模仿著。在鏡頭裡,友人述說著鄭問的種種過往,他的故事彷彿一片大大的明鏡,給予螢幕前的觀眾反思。 在鏡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一個個大大的罐子,裡頭各種鱗片與花紋,隨著角度閃爍著奇異的光線折射,是一條條的蛇,每一個罐子裡都裝滿好幾條的大蛇,而且都在活動著。」這是鄭問在華西街專注所看著的景象,他讚嘆、並且隨著蛇的動作在模仿著。在鏡頭裡,友人述說著鄭問的種種過往,他的故事彷彿一片大大的明鏡,給予螢幕前的觀眾反思。 在鏡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台灣共和國》的台灣國民vs在台灣的《山寨版中國人》,應該有很明確的對比,《山寨版中國人》在國際社會沒有真正的中國護照。台灣獨立建國陣營的腳步、節奏,務必跟上國際腳步,才能及時做明確的決擇。台灣人沒有機會也不需要再討論是否廢棄中華民國體制獨立建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定位在國際社會早就已經非常清楚。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此議題在threads創下高達8.4萬瀏覽數,可見大眾對於階級文化懷抱高度興趣,那就來解惑吧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當我們拋出「鬼島」兩字,背後隱含的是我們已經放棄改變,雙手一攤放任這個國家變得更爛。”   好書分享: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作者:敏迪 究竟出版社出版 不知道是因為開始看了才發現國際脈動,還是這幾年台灣真的被牽入國際脈動的中心圈。這幾年台灣的國際新聞能見度很高,從台灣的防疫,晶片地位
Thumbnail
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關於台灣國際定位之史料公開與論述整理,真的是太好了!為什麼閱讀這本台灣政治史會比小說還要精彩!可惜已經不是學生了,龜速閱讀,但字字入心,重點劃了好滿,連讀數日終於完食, 2023年書櫃一定要有的一本書。 過去台灣社會對於自身所處的國際處境理解太少,只能被動接受威權政府大肆宣傳有利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台灣共和國》的台灣國民vs在台灣的《山寨版中國人》,應該有很明確的對比,《山寨版中國人》在國際社會沒有真正的中國護照。台灣獨立建國陣營的腳步、節奏,務必跟上國際腳步,才能及時做明確的決擇。台灣人沒有機會也不需要再討論是否廢棄中華民國體制獨立建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定位在國際社會早就已經非常清楚。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此議題在threads創下高達8.4萬瀏覽數,可見大眾對於階級文化懷抱高度興趣,那就來解惑吧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當我們拋出「鬼島」兩字,背後隱含的是我們已經放棄改變,雙手一攤放任這個國家變得更爛。”   好書分享: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作者:敏迪 究竟出版社出版 不知道是因為開始看了才發現國際脈動,還是這幾年台灣真的被牽入國際脈動的中心圈。這幾年台灣的國際新聞能見度很高,從台灣的防疫,晶片地位
Thumbnail
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關於台灣國際定位之史料公開與論述整理,真的是太好了!為什麼閱讀這本台灣政治史會比小說還要精彩!可惜已經不是學生了,龜速閱讀,但字字入心,重點劃了好滿,連讀數日終於完食, 2023年書櫃一定要有的一本書。 過去台灣社會對於自身所處的國際處境理解太少,只能被動接受威權政府大肆宣傳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