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們不會看見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那些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對抗陰影是我們年輕時的功課,但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會在故事結尾處發現,惡龍不是別的,牠就是黑暗的自我。」──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下)陰影與個體化》

公開寫作那年,這段話進入我的生命,說它是 2021 年最影響我思維的概念也不為過。諮商心理師鐘穎榮格心理學奠基,為《地海巫師》寫下的故事解析中提到:「那些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勾喚了我腦海篇篇回憶,曾經碰上茫然不解(自己或他人)的反應,彷彿瞬間豁然貫通。


💡如果你是第一次路過的讀者,這裡紀錄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


當時像超級瑪莉吃了星星般開外掛,疏通許多「看不懂」的情境,暢快不擅延想的我。但都說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大多時候我從自己的反應看見「自己看見的東西」,幾個時候卻越詮釋越糊塗了。近日才在因緣際會之下,有靈感再往深裡融會一段,或說是轉個方向理解。這篇內容就是要分享這次轉身覺察到的小事。



他人看見的東西


讓我先從「他人看見的東西」開始講起。不知道你是一字不差派,還是印象感受派呢?「我們不會看見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是我對開頭段落的印象,我不是個能夠一字不差背誦的那種學生(笑)。直至今日,這個概念依然有效地在我看不懂情況的時刻,提醒我能從「他人看見的東西」爬梳至更根本的──他們身上有的東西。

寫了 20 小時,需要你的鼓勵
本篇內容共 2368 字、9 則留言,僅發佈於覺察手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8.5K會員
301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作者如何應對親戚過度關心,並如何在尊重他人價值觀的同時,坦誠表達自我,減少內耗。文章以過年期間與親戚互動的經驗出發,分享作者從逃避到坦然應對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舒適的平衡點。
充滿疑惑的當下,內心出現了很多可能性。有的顯而易見、有的隱晦難辨、有的帶著善意、有的則讓人陰鬱,我感覺自己很想「問」清楚,卻有一股阻力將我拖著⋯⋯
普魯斯特問卷(Proust Questionnaire)是以撰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法國作家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為命名。問卷不是由普魯斯特發明,卻因為他給出著名答案而開始流傳。一系列的問題集,試圖理解受訪者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人生經驗等方向。
手中握著靈感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找時機插入話題,而是在需要的時候用來承接對方。這也意味著,即便再怎麼想要分享、再怎麼想將「好東西」塞到對方手上,仍必須接受有派不上用場的時候,否則「爲你好」就只會淪為自我滿足的起手式。
你是否也曾經遇過,明明在可以好好說話的情境,態度卻奇差無比的人呢?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對誰好,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都喜歡帶來美好感受的互動。即便只是普通、沒特別感受的交流,於心裡而言也舒坦過突然被粗暴對待(這裡指言語和態度)的衝突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本文探討作者如何應對親戚過度關心,並如何在尊重他人價值觀的同時,坦誠表達自我,減少內耗。文章以過年期間與親戚互動的經驗出發,分享作者從逃避到坦然應對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舒適的平衡點。
充滿疑惑的當下,內心出現了很多可能性。有的顯而易見、有的隱晦難辨、有的帶著善意、有的則讓人陰鬱,我感覺自己很想「問」清楚,卻有一股阻力將我拖著⋯⋯
普魯斯特問卷(Proust Questionnaire)是以撰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法國作家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為命名。問卷不是由普魯斯特發明,卻因為他給出著名答案而開始流傳。一系列的問題集,試圖理解受訪者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人生經驗等方向。
手中握著靈感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找時機插入話題,而是在需要的時候用來承接對方。這也意味著,即便再怎麼想要分享、再怎麼想將「好東西」塞到對方手上,仍必須接受有派不上用場的時候,否則「爲你好」就只會淪為自我滿足的起手式。
你是否也曾經遇過,明明在可以好好說話的情境,態度卻奇差無比的人呢?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對誰好,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都喜歡帶來美好感受的互動。即便只是普通、沒特別感受的交流,於心裡而言也舒坦過突然被粗暴對待(這裡指言語和態度)的衝突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閱讀本書,令我感觸頗深。曾經,我並不想相信什麼內在陰影這回事。因為不想相信,所以完全不想觸碰。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讓自己感覺受傷的,都是自己的個性。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曾經,我們以為自己的心是冷漠的,對世界的淡然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然而,在回望過去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看似漠不關心的時刻,其實是深藏不露的情感。那些無言的關心,那些默默的陪伴,像一條條細線,織成了一件溫暖的衣衫,包裹著我們脆弱的心靈。以及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閱讀本書,令我感觸頗深。曾經,我並不想相信什麼內在陰影這回事。因為不想相信,所以完全不想觸碰。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讓自己感覺受傷的,都是自己的個性。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曾經,我們以為自己的心是冷漠的,對世界的淡然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然而,在回望過去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看似漠不關心的時刻,其實是深藏不露的情感。那些無言的關心,那些默默的陪伴,像一條條細線,織成了一件溫暖的衣衫,包裹著我們脆弱的心靈。以及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