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讀後感(二):讓任務落地的4個關鍵心法與實例
方格精選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讀後感(二):讓任務落地的4個關鍵心法與實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上一篇分享中誰說領導不能學?從戰場到職場,這本書教我放下自尊、搞定任務 ,我提到了這本書傳遞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絕對責任。那是一種放下自尊、主動扛起局面的態度。

而這一篇,我想繼續談談書中另一塊很有重量的內容:

👉 當領導者收到一個任務,要怎麼帶領團隊走得準、走得快、也走得好?

讓每一發子彈,都打在該打的方向上

讓每一發子彈,都打在該打的方向上

1️⃣ 相信任務:讓團隊知道為何而戰 💡

在實務中,很多領導者都遇過這種情境:「為什麼要執行這個不合理的任務?」

如果自己心裡都有疑問,那還怎麼讓團隊相信這是對的方向?

📌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觀念:

沒有一間企業,會故意下達讓自己失敗的任務。

當我們能從策略層面理解任務背後的用意,再沿著指揮鏈向上確認,找出「為什麼要做」的答案,就能用更穩定的態度傳遞下去。

否則,如果領導者自己猶疑不決、語氣充滿懷疑地交代任務,團隊也會感到困惑與遲疑,進而無法專注在真正的目標上。

🧩 我的例子:

前陣子我策畫了一場供應商管理的活動,整個提案過程原本都還算順利,沒想到到了最後,管理階層下了一個決定:這個活動的主要執行權要轉給另一個團隊,我們只要負責幕後的規劃。

老實說,那時候我其實蠻失落的😞,畢竟這是自己花了很多心力準備的專案。那幾天也真的有點提不起勁來繼續後續的事。

💬所幸後來在一次跟上級主管討論事情時,他剛好用「相信任務」的角度提醒了我,請我從更大的策略面去看這次任務的安排,也解答了我對後續方向的疑問。那次對話讓我重新振作起來,也把活動的調整方向和背後的原因,好好地跟團隊說清楚。

📌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相信任務,而是需要有人幫我們把視角拉高一點點。

2️⃣ 任務簡單化,才能快又準地落地 ✍️

很多初階領導者會犯的錯,是想設計一套面面俱到的超完整計畫。但往往一開始就太複雜,不容易推進,也不容易展現成果。

📌 書中提醒我們:

Keep it simple. 有效率的行動,勝過完美的藍圖。

🎯 我的例子:

讀到這篇的時候我可是心有戚戚焉,我曾經規劃一場訪談活動時,原本額外加上了「先做問卷調查」這個步驟,想蒐集更多資訊再進行安排。結果被主管直接指出:「任務太複雜,無法落地,會錯過黃金時刻。」

雖然當下有點挫折,但我重新理解這個任務的目的後再次梳理了流程,刪減掉不必要的步驟後,很快獲得主管和高階團隊的支持,專案也順利展開。這次經驗讓我很有感:有時候「簡單」反而是團隊能執行下去的關鍵。

3️⃣ 有紀律但不僵化 📏

書中提到的「紀律」,不是軍隊式的口令式行動,而是讓團隊有一套可依循的標準流程。有流程,就能提升效率,也能減少反覆摸索。

但要注意的是,流程不能成為綁手綁腳的規則,否則團隊反而會依賴格式而失去彈性,變成「照表操課」的機器。

身為領導者,要有意識地觀察:你的團隊,是有效率,還是過度制式?這中間有條很細的線。

4️⃣ 釋出指揮權,讓團隊跑得更遠 🧠

一個領導者不該事事親力親為,而應該在最需要的地方,做出決定性的改變。如果凡事都要插手,不僅效率低落,更容易忽略全局方向。

📌 書中提到,授權的前提有三:

  1. 團隊知道目標是什麼
  2. 團隊了解自己的權責範圍
  3. 與團隊保持順暢的雙向溝通🔁

🧠這點我也在近期閱讀習慣養成的相關書籍中再次印證:

越有自主權的執行者,越能展現出責任感與行動力。

🌟 舉例:星巴克的做法比起要求店員「咖啡豆要擺在架子右側」,星巴克選擇讓員工自己決定收銀機、咖啡機☕的位置與如何與客戶問候↔️。這種授權不只提升效率,也讓員工更投入、更願意為顧客多想一步。

結語:讓目標明確,任務才能落地

這本書除了讓我在「帶人」上獲得很多反思,也具體說明了如何帶領團隊「做事」——包括:釐清目標、簡化行動、保持紀律、釋放權限。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與收藏,也很期待在留言區看看你怎麼帶人做事,或你曾遇過的執行難題,我們一起交流!

我們下一篇見!👊

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任務吧

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任務吧

avatar-img
阿祥的誰來晚餐
72會員
46內容數
歡迎來到「阿祥的誰來晚餐」,這裡可以閱讀到我對世界的觀察和體驗,無論是從書籍中獲得的讀書心得、旅途中遇到的小店、最近看過的影片,還是社會時事等。每一個觀察與體驗,都是我對世界的反思,也希望能引發你的共鳴或討論,彼此激發更多的靈感與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祥的誰來晚餐 的其他內容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心得,並以「絕對責任」的領導原則為核心,分享在團隊合作、向上管理等職場情境中的實踐經驗與反思。作者強調領導者應扛起責任,而非一味責怪團隊,並分享如何透過絕對責任,在工作中達成三贏局面,以及與團隊成員、上級主管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案例。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心得,並以「絕對責任」的領導原則為核心,分享在團隊合作、向上管理等職場情境中的實踐經驗與反思。作者強調領導者應扛起責任,而非一味責怪團隊,並分享如何透過絕對責任,在工作中達成三贏局面,以及與團隊成員、上級主管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案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