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讀書會,有成員分享了「下流老人」作者另一本書「棄民世代」,書中說明了何謂冰河期世代, 並定義為棄民世代。所謂棄民是指政府與企業不雇用, 且不受到社會保障,低收入窮困, 單身化, 就職困難。
【就業冰河期世代】生於1971-82年
「就業冰河期」一詞最早出現在Recruit公司發行的招聘資訊雜誌《就業月刊》1992年11月號上,後來在1994年的「新語和流行語大賞」評選中獲得了評委特選造詞獎。這一代人也被稱作「迷失的世代」和「失落的世代」。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期。企業縮減了招聘規模,許多人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以契約工或者派遣員工的身份從事非正式編制的工作。即便其中一些人有幸成為正式員工的人,他們也因置身於公司業績惡化、削減經費和裁員這樣的環境中,從就職之初就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一代人中許多因為沒有正式編制而只能拿著低廉的薪水,到了30幾至40幾歲的年紀時,他們已經孤立於社會,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採取就業援助措施。
系列報導主題圍繞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這個議題正與日本社會與政府失控的發展,以及失能的政策補救方案環環相扣。
(以下原文刊載於朝日新聞)
牆上掛著的相框裡,放著幾張照片。一位看似母親的女性與幼兒並排而坐,還有一位穿著泳裝的少年,及一位看似父親的男性身影。2022年在這間裝飾著照片的六畳房間中,一名男性離世了。室內沒有食物,銀行帳戶餘額只剩一百多日圓,錢包裡也沒有現金。根據大阪府警等調查,遺體是這位獨居男性。他殺可能性較低。遺體在去世超過一年後的2023年10月被發現。屍體已經腐爛化為白骨。他未婚,父母已故,沒有兄弟姐妹。去世時沒有工作,也沒有與鄰居往來。似乎也沒有婚姻歷史。
年齡42歲。這是一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
警察廳去年首次公佈了全國「孤獨死」的統計數據。1月至6月有3萬7227人。生產年齡人口(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佔23.7%(8826人),顯示此問題對象並非不只有老年人。透過對親屬和鄰近居民等相關人士的採訪,朝日新聞追蹤了一名42歲男性去世時的情況及其生前的樣貌。
在淀川附近流經的大阪府北部的街道上,有一棟約築60年的藍瓦屋頂的民宅。玄關前長滿的草比人還高,瓦斯表上顯示「停止供氣」。
「警察官,這裡!」發現遺體並撥打110報警的是法院職員。因為房子正在拍賣,無法聯繫到屋主,因此前來查看。進入玄關後,看到一名男性倒在覆蓋著藍色床單的床墊上。經DNA鑑定,確認死者為42歲男性,但因為死亡時間已久,即使進行解剖也無法確定死因。
某張照片中,他穿著學生服,腳踩紫色運動鞋,坐在花壇邊,表情僵硬,沒有笑容。這是中學畢業紀念冊中出現的男性身影。
男性畢業於當地的小學和中學。記者詢問了約十位同班同學,得到的回答大致相似。
「我覺得他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同學會」
有位同學回憶起小學時曾去過男性的家,還一起玩過躲避球。
「如果被揪,他會跟著去。雖然常常一個人,但我覺得他也不是特別喜歡獨處。」
高中後就失去了聯繫。當告知他去世的消息時,對方說:「雖然我們沒有聯繫,但我一直以為他過得很好。真可惜。」
從同學的描述中,我想像到了這樣的形象:一個性格內向,極為普通的少年。
男性於1980年出生。
根據親屬女性所述,男性是獨生子,與父母三人一起住在發現遺體的家中。男性的父親在家裡隔壁與自己的兄弟經營鐵工廠。母親對年長後才出生的兒子非常寵愛,據說她對教育非常熱心。男性也曾是個媽寶。他給人一種溫和的印象,童年時也曾有幾次到這位親屬女性家裡玩,但長大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男性在去世後被刊登在官報上。因為去世後沒有繼承人,需進行遺產整理的手續。
官報上寫著「職業:無職」。這位1980年出生的男性,正好與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就業冰河期出社會的「失落世代」重疊。「無職」這兩個字讓人感受到這一代人就業的不穩定。
男性去世時是無職,但在家中留下了顯示職歷的線索。
他在20多歲時獲得了堆高機的「技能講習修了證」。在去世的2022年,曾於建築業界的「建設職業提升系統」中註冊。雖然沒有找到員工證,但可能曾從事建築相關行業。
修了證上的照片中,仍然保留著畢業紀念冊的影子。只是這時他戴著黑框眼鏡,頭髮變得稀疏。給人認真且和藹可親的印象。
記者在尋找男性的資訊時,發現了一個同名同姓的SNS帳號。
該帳號有照片,與註冊證上的特徵相似。還保留著在去世前兩年發佈的照片。帳號有3位追隨者。
從追隨者中找到一位廚師。
「那個人是我在專門學校的同班同學。」他似乎於2018至2019年間就讀大阪市內的烹飪專門學校。「我們只是稍微聊過幾句,具體聊了什麼我也不記得了。」
據親屬和周邊居民的說法,男性在20多歲中期時突然從家中消失。起因是2005年,母親去世。
一位親屬記得男性的父親曾衝進家裡說「他不在?有來過嗎?」
男性是否在沒有告知聯絡方式和地址的情況下,搬到其他地方生活呢?完全找不到任何知道他在何處、過著什麼生活的人。在此期間父親獨居在家中,但郵箱裡的報紙堆積如山,「為什麼沒有回覧板?」成為居民們的話題。
高齡的父親在家中經常倒下,因關懷活動,社區居民曾經來訪。
鄰近的70多歲女性每週大約會來拜訪一次,記得和男性的父親交談過。
父親曾說過「(男性)回來了,和我一起生活」。當她詢問男性是否在工作時,父親回答說:「好像是騎自行車通勤,但他不太說話,所以我也不清楚。」
根據這位女性的說法,雖然她來訪,但從未見過男性的身影或聽到他的聲音。只有男性似乎在聽的收音機聲音從室內傳出。
父親在21年去世,翌年,男性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去世。
除了這位女性,約30名接受採訪的鄰居、親戚和同學都不知道男性住在這個家裡。
這三口之家與鄰居的交往也很少,親戚對家庭的具體生活狀況並不清楚。
鄰居們表示:「這家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隱情。孤獨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
男性的遺體在距離他被發現的房子北方約10公里的納骨堂中,無人前來認領。
對於孤獨死有深入研究的日本福祉大學社會福祉學教授齊藤雅茂指出,現役世代中,特別是單身者,像高齡者一樣能夠注意到日常生活中變化的幫手等人相對較少,因此在死亡到被發現之間存在著難以被發現的風險。
關於這名男性,他表示「可以說他在生前因為工作不穩定、父母去世、親屬關係問題等,處於一種社會上容易孤立的狀態。這是現役世代孤獨死的典型案例。」他還提到,如果能夠適當地連結到社會福利等服務,「本來有可能拯救他的生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