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役世代悲歌(1):42歲男性孤獨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陣子的讀書會,有成員分享了「下流老人」作者另一本書「棄民世代」,書中說明了何謂冰河期世代, 並定義為棄民世代。所謂棄民是指政府與企業不雇用, 且不受到社會保障,低收入窮困, 單身化, 就職困難。


【就業冰河期世代】生於1971-82年

「就業冰河期」一詞最早出現在Recruit公司發行的招聘資訊雜誌《就業月刊》1992年11月號上,後來在1994年的「新語和流行語大賞」評選中獲得了評委特選造詞獎。這一代人也被稱作「迷失的世代」和「失落的世代」。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期。企業縮減了招聘規模,許多人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以契約工或者派遣員工的身份從事非正式編制的工作。即便其中一些人有幸成為正式員工的人,他們也因置身於公司業績惡化、削減經費和裁員這樣的環境中,從就職之初就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一代人中許多因為沒有正式編制而只能拿著低廉的薪水,到了30幾至40幾歲的年紀時,他們已經孤立於社會,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採取就業援助措施。

系列報導主題圍繞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這個議題正與日本社會與政府失控的發展,以及失能的政策補救方案環環相扣。


(以下原文刊載於朝日新聞)

牆上掛著的相框裡,放著幾張照片。一位看似母親的女性與幼兒並排而坐,還有一位穿著泳裝的少年,及一位看似父親的男性身影。2022年在這間裝飾著照片的六畳房間中,一名男性離世了。室內沒有食物,銀行帳戶餘額只剩一百多日圓,錢包裡也沒有現金。根據大阪府警等調查,遺體是這位獨居男性。他殺可能性較低。遺體在去世超過一年後的2023年10月被發現。屍體已經腐爛化為白骨。他未婚,父母已故,沒有兄弟姐妹。去世時沒有工作,也沒有與鄰居往來。似乎也沒有婚姻歷史。

年齡42歲。這是一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


警察廳去年首次公佈了全國「孤獨死」的統計數據。1月至6月有3萬7227人。生產年齡人口(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佔23.7%(8826人),顯示此問題對象並非不只有老年人。透過對親屬和鄰近居民等相關人士的採訪,朝日新聞追蹤了一名42歲男性去世時的情況及其生前的樣貌。

raw-image



在淀川附近流經的大阪府北部的街道上,有一棟約築60年的藍瓦屋頂的民宅。玄關前長滿的草比人還高,瓦斯表上顯示「停止供氣」。


「警察官,這裡!」發現遺體並撥打110報警的是法院職員。因為房子正在拍賣,無法聯繫到屋主,因此前來查看。進入玄關後,看到一名男性倒在覆蓋著藍色床單的床墊上。經DNA鑑定,確認死者為42歲男性,但因為死亡時間已久,即使進行解剖也無法確定死因。


經營鐵工廠的父親與熱衷教育的母親


 某張照片中,他穿著學生服,腳踩紫色運動鞋,坐在花壇邊,表情僵硬,沒有笑容。這是中學畢業紀念冊中出現的男性身影。

raw-image


男性畢業於當地的小學和中學。記者詢問了約十位同班同學,得到的回答大致相似。

「我覺得他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同學會」

有位同學回憶起小學時曾去過男性的家,還一起玩過躲避球。

「如果被揪,他會跟著去。雖然常常一個人,但我覺得他也不是特別喜歡獨處。」

高中後就失去了聯繫。當告知他去世的消息時,對方說:「雖然我們沒有聯繫,但我一直以為他過得很好。真可惜。」

從同學的描述中,我想像到了這樣的形象:一個性格內向,極為普通的少年。

男性於1980年出生。

根據親屬女性所述,男性是獨生子,與父母三人一起住在發現遺體的家中。男性的父親在家裡隔壁與自己的兄弟經營鐵工廠。母親對年長後才出生的兒子非常寵愛,據說她對教育非常熱心。男性也曾是個媽寶。他給人一種溫和的印象,童年時也曾有幾次到這位親屬女性家裡玩,但長大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raw-image



「職業無職」 SNS的追隨者有3人


男性在去世後被刊登在官報上。因為去世後沒有繼承人,需進行遺產整理的手續。

官報上寫著「職業:無職」。這位1980年出生的男性,正好與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就業冰河期出社會的「失落世代」重疊。「無職」這兩個字讓人感受到這一代人就業的不穩定。

男性去世時是無職,但在家中留下了顯示職歷的線索。

他在20多歲時獲得了堆高機的「技能講習修了證」。在去世的2022年,曾於建築業界的「建設職業提升系統」中註冊。雖然沒有找到員工證,但可能曾從事建築相關行業。

修了證上的照片中,仍然保留著畢業紀念冊的影子。只是這時他戴著黑框眼鏡,頭髮變得稀疏。給人認真且和藹可親的印象。

記者在尋找男性的資訊時,發現了一個同名同姓的SNS帳號。

該帳號有照片,與註冊證上的特徵相似。還保留著在去世前兩年發佈的照片。帳號有3位追隨者。

從追隨者中找到一位廚師。

「那個人是我在專門學校的同班同學。」他似乎於2018至2019年間就讀大阪市內的烹飪專門學校。「我們只是稍微聊過幾句,具體聊了什麼我也不記得了。」


鄰近居民和親屬都不知道他的生活實態


據親屬和周邊居民的說法,男性在20多歲中期時突然從家中消失。起因是2005年,母親去世。

一位親屬記得男性的父親曾衝進家裡說「他不在?有來過嗎?」

男性是否在沒有告知聯絡方式和地址的情況下,搬到其他地方生活呢?完全找不到任何知道他在何處、過著什麼生活的人。在此期間父親獨居在家中,但郵箱裡的報紙堆積如山,「為什麼沒有回覧板?」成為居民們的話題。

raw-image


高齡的父親在家中經常倒下,因關懷活動,社區居民曾經來訪。

鄰近的70多歲女性每週大約會來拜訪一次,記得和男性的父親交談過。

父親曾說過「(男性)回來了,和我一起生活」。當她詢問男性是否在工作時,父親回答說:「好像是騎自行車通勤,但他不太說話,所以我也不清楚。」

根據這位女性的說法,雖然她來訪,但從未見過男性的身影或聽到他的聲音。只有男性似乎在聽的收音機聲音從室內傳出。

父親在21年去世,翌年,男性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去世。

除了這位女性,約30名接受採訪的鄰居、親戚和同學都不知道男性住在這個家裡。

這三口之家與鄰居的交往也很少,親戚對家庭的具體生活狀況並不清楚。

鄰居們表示:「這家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隱情。孤獨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


男性是「典型案例」


 男性的遺體在距離他被發現的房子北方約10公里的納骨堂中,無人前來認領。

raw-image


 對於孤獨死有深入研究的日本福祉大學社會福祉學教授齊藤雅茂指出,現役世代中,特別是單身者,像高齡者一樣能夠注意到日常生活中變化的幫手等人相對較少,因此在死亡到被發現之間存在著難以被發現的風險。

 關於這名男性,他表示「可以說他在生前因為工作不穩定、父母去世、親屬關係問題等,處於一種社會上容易孤立的狀態。這是現役世代孤獨死的典型案例。」他還提到,如果能夠適當地連結到社會福利等服務,「本來有可能拯救他的生命。」

(待續)



avatar-img
27.3K會員
231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這次工作坊中有個學員的題目設定在台灣8+9跟日本黑道的現況比較,以及青少年安全網。這個題目一開始就卡關了,因為8+9這個新名詞的定義究竟要定義成玩陣頭的人、不良少年還是青少年犯罪組織成員,這在學員間都有一些爭議,而在網路上的資料更是五花八門。 在日本方面,黑道分為傳統黑幫“極道”跟“半グレ”,在日
威靈頓獵人在東京的故事。包含在東京尋找威靈頓牛排的經過,以及在高級餐廳用餐的趣事。作者介紹了「阿舍」這個詞彙在臺灣的語義演變,並分享了對阿舍的深入思考,對於富有卻缺乏行動力的人的特徵以及自救會的必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這次工作坊中有個學員的題目設定在台灣8+9跟日本黑道的現況比較,以及青少年安全網。這個題目一開始就卡關了,因為8+9這個新名詞的定義究竟要定義成玩陣頭的人、不良少年還是青少年犯罪組織成員,這在學員間都有一些爭議,而在網路上的資料更是五花八門。 在日本方面,黑道分為傳統黑幫“極道”跟“半グレ”,在日
威靈頓獵人在東京的故事。包含在東京尋找威靈頓牛排的經過,以及在高級餐廳用餐的趣事。作者介紹了「阿舍」這個詞彙在臺灣的語義演變,並分享了對阿舍的深入思考,對於富有卻缺乏行動力的人的特徵以及自救會的必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小弟近日工作,聽見一席話,大意節錄如下:   「我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實在抵不住壓力。以前我們工作,不吃飯也無所謂;現在的年輕人,不吃飯好像會死一樣,巴不得馬上吃飯,時間一到就下班。   ……現在我們許多年輕人自殺,大抵也是如此。在我們的年代,哪有這麼多人自殺?個個都是沒天沒夜地拼……
Thumbnail
國中時的愛好,四十年後的傷悲
Thumbnail
 日本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雖然做事嚴格龜毛的日本人,早在八0年代初期就開始積極為現今這超老齡化社會做準備,但是遇到九0年代泡沫經濟瓦解後,因為經濟成長的停滯,使得原先做好的萬全準備也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這可以從日本社會創造出來的新名詞可以了解。   
Thumbnail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日本社會逐漸有人宣揚高齡性生活有益健康和頭腦機能。 去年日本75歲以上的人口首度超過兩千萬,65歲以上的高齡化率達29%。
新四十族群就是不只盤算金錢,還會接納居住、人際、甚至職場等新的議題到生活裏來,畢竟,從退休年齡一直到老死,還是想要活得精彩豐富呀!
Thumbnail
在夜裡,逐漸死去 踏上前往死亡的路途 路途遙遠嗎? 或許要花上20年、60年、80年...100年 抬頭仰望,今日的天空,也許依然湛藍。 用力吸氣,污濁或清新,CO²或O² 笑容或哭泣,時間依然流逝。 悄悄的課業難度提升,悄悄的獲得自由。 青春無情的流逝,寫下沒有返回鍵的頁面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小弟近日工作,聽見一席話,大意節錄如下:   「我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實在抵不住壓力。以前我們工作,不吃飯也無所謂;現在的年輕人,不吃飯好像會死一樣,巴不得馬上吃飯,時間一到就下班。   ……現在我們許多年輕人自殺,大抵也是如此。在我們的年代,哪有這麼多人自殺?個個都是沒天沒夜地拼……
Thumbnail
國中時的愛好,四十年後的傷悲
Thumbnail
 日本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雖然做事嚴格龜毛的日本人,早在八0年代初期就開始積極為現今這超老齡化社會做準備,但是遇到九0年代泡沫經濟瓦解後,因為經濟成長的停滯,使得原先做好的萬全準備也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這可以從日本社會創造出來的新名詞可以了解。   
Thumbnail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日本社會逐漸有人宣揚高齡性生活有益健康和頭腦機能。 去年日本75歲以上的人口首度超過兩千萬,65歲以上的高齡化率達29%。
新四十族群就是不只盤算金錢,還會接納居住、人際、甚至職場等新的議題到生活裏來,畢竟,從退休年齡一直到老死,還是想要活得精彩豐富呀!
Thumbnail
在夜裡,逐漸死去 踏上前往死亡的路途 路途遙遠嗎? 或許要花上20年、60年、80年...100年 抬頭仰望,今日的天空,也許依然湛藍。 用力吸氣,污濁或清新,CO²或O² 笑容或哭泣,時間依然流逝。 悄悄的課業難度提升,悄悄的獲得自由。 青春無情的流逝,寫下沒有返回鍵的頁面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