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到滿頁英文都會焦慮、讀長文都會放聲尖叫嗎?
概要
本文以維基百科英文版所收錄孟克的《吶喊》條目一文,嘗試解構文章架構,將以銜接性(cohesion)原則為基礎,逐句解析語句的功能,以及檢驗例文的連貫性(coherence)。藉由本分析,筆者期望讓學習者更一目瞭然掌握文章架構和要旨。
綜觀

綜觀
一篇介紹某位人物的創作,或其人的生平簡介文章,幾乎都會遵照這個結構:
一、概要
首段會概括性地告訴讀者「它是什麼」:先介紹該作品是什麼、世人如何記得它(亦即別稱)、重要性,以及該創作的藝術地位。
二、緣起/創作啟發
第二段會介紹「在什麼背景下有了這幅創作。」接著,描述「創作理念。」維基百科編輯要求必須引用資料來源。學術性的文章也會包含「不同學者的詮釋」(various explanations),用以支持關於創作理念敘述性的語句。
三、重要性/對世人的影響
結論段落會總結該作品對世人的影響(legacy, or cultural significance)。
框架
一、概要【介紹段(introductory para.)】
◎ 要旨(Thesis statement):《吶喊》對表現主義「形塑性的影響」
二、緣起/創作啟發【支持段(supportive para.)】
三、重要性/對世人的影響【結論段(conclusive para.)】
第一段

第一段:概述
以下將逐段分析每個句子的功能,以「銜接性」原則逐步解析斷落的行文(flow)。
1. 概述(主題句)
開門見山地說The Scream (《吶喊》)是挪威畫家孟克,於1893年,所繪的創作。通常一句話就會包含以下重要資訊:
(1). 是什麼(主詞): a composition 【繪畫創作】
(2). 作者的國籍/背景
(3). 創作年份
2. 進一步解釋(支持句)
第二句承繼主題句開啟的主題,解釋創作「首次登場」的命名,亦即「以什麼名稱亮相。」
除了原本的挪威文標題Skrik【原意:尖叫(Scream)】,還有「首次亮相的樣貌。」
句中 “first exhibited”是關鍵;下面完整介紹的區塊便會較為詳細說明「創作首次在以德文標題亮相。」
3. 重要意涵
介紹文藝創作的文章必然會描述「該作品傳達的重要意涵」(significance)
通常會用到的詞彙是 “symbolizing . . .”
也有可能用 “[it] conveys . . .” 【傳達何種意義】
4. 藝術地位(結論句)
緊接著重要意涵的語句,總結首段的是該作品的「藝術地位。」
句子中有兩個重要資訊:
(1). “A formative influence on” 【有形塑性/發展性的影響】
於:
(2). “The Expressionist movement” 【表現主義思潮】
第二段

第二段:緣起
承繼上個段落的結論句 “a formative influence on (an art movement)”
第二段會聚焦在「藝術意涵」本身。
1. 起因/創作源起
首句話會描述創作者的「啟發」:他「感受到」什麼 (What he “sensed”)
前面描述他漫步顯然不是重點。
重要的資訊在緊接著 “a blood red” 後面的句子:
`※ He sensed an ‘infinite scream’ passing through nature
主題聚焦在 ”scream”
2. 可能的詮釋
確立主題 "scream" 後,重視文獻回顧與資料查證的研究者會引用幾位「比較常被援引的主要資料來源」(major sources)。
在學術論文中,此句構非常常見:
Scholars have . . . and have suggested various explanations for . . .
顯然這句話朝兩個方向著手:
(1). 找到該背景的現實場景(to locate the spot of the background)
(2). 詮釋創作所傳遞的意涵(significance)
3. 詮釋如下
解釋上,有兩個方向:
(1). 自然因素: a volcanic eruption
(2). 心理因素:a psychological reaction by Munch
本文側重「心理層面」的布局,可以觀察的線索如下:
a. 將重要項目擺在接近結論句的位置
b. 呼應第一段落強調的「表現主義」(a formative influence on the Expressionist Movement)
書寫介紹文的編輯者顯然有意將「實地場景」與「心理反應」兩個方向的資訊連結起來,並進一步提出:
「心理狀態會扭曲人類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以呼應「表現主義」的論述
◎ Our psychological reaction distorts our perceptions of natural things.
第三段

第三段:重要性/文化遺產
1. 文化遺產
第三段總收篇幅共三個段落的概要文章。
功能是「說明這幅畫有何鑑賞的『價值』。」
第一句話是描述性的句子,說明該圖有數個版本。
重點在緊接著主題句的第二句話、支持句的位置
2. 特殊價值
兩幅彩繪(painted)的版本皆被「偷過」(stolen),而且是「大眾展區」(public museums)。
意味著,所有人都看過的「名畫」都曾遭竊,且「失而復得」(recovered)
3. 金錢價值(總收全文)
支持特殊價值,且總收全文,重申「《吶喊》這幅名畫價值不斐」的論述在本段結論句的部分。
其中一幅「粉彩」版(pastel)的圖畫在2012年公開拍賣上,創下「最高拍賣價」(the highest nominal price)的紀錄。
藉由「金錢價值」的衡量,編輯者讓普羅大眾的讀者,對繪畫創作的價值有點頭緒。
分析結語
總結來說,維基百科這篇《吶喊》英文條目編輯德得不賴,很適合拿來用作「閱讀理解」的練習文章。
因其結構縝密,容易讓初學者一眼看穿文章要旨:「孟克最具標誌性的《吶喊》,於繪畫史上,不僅對表現主義有形塑性的影響力,於現實經濟層面,更是要價不菲。」
篇幅不長,僅有11句句子,三個段落的介紹概要,已經包含所有初次認識《吶喊》的讀者所需要的重要資訊。
這篇條目行文流暢,結構緻密,更重要的是,資訊很容易消化。於閱讀技巧學習者而言,此文很值得仔細分析。
何謂「閱讀素養」
花大篇幅與耗費時間囉嗦地分析短文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習慣解析文章。」
本分析文呼應之前寫的「分析113年學測英文(39-42)介紹黃石公園風景畫畫家」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前篇。】
藉由比較這兩篇文章,不難看出大考中心,以至108課綱的設計委員們,到底企圖引導學生如何學習英文這個學科:他們所強調的「閱讀素養」究竟為何。
尤其,黃石公園那篇短文幾乎是以「維基條目的結構」去編寫。
未來的學測必然會有「維基條目概要」形式的知識文入題。
習慣這種訓練的學生能更快速掌握文章要旨與文章所傳達的重要資訊;慢慢培養教綱委員所謂的「閱讀素養,」以適應嶄新的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資料
The Scream (Wiki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