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20 年 12 月號文章"1734 Stradivari violin ‘Willemotte’: Late… but worth the wait"之摘要譯介。
當我們欣賞一把提琴時,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鑑賞力?是否有方法能讓我們像製琴大師一樣,透過觀看就能洞察琴的結構與聲音潛力?
延續這樣的思考,在〈製琴師的「偵探之眼」——提琴鑑賞的關鍵法則〉中,我們探討了 Dilworth 建立的提琴觀看方式,而在〈仿作 vs. 原作:當音色被測量,結果是?〉中,Zygmuntowicz 則強調「仿製從觀看開始」。這次,我們將透過 The Strad3D 計畫的研究,一起實踐這套觀看方法,進一步訓練自己的「偵探之眼」!讓我們從 史特拉底瓦里 1734 年的 Willemotte 開始這場修煉吧!
Strad 3D 計畫:透過 3D 雷射震動掃描(3D laser vibration scanning)、CT 掃描(CT scanning) 和 聲學分析(sound analysis) 三種方式,檢視 史特拉底瓦里 1715 年 Titian、1734 年 Willemotte,以及瓜奈里 1735 年 Plowden 三把名琴的細節。
點開下方連結觀看計畫介紹,以及上述三種技術所產生的圖表數據吧!
PS. 這些技術讓我們能更深入理解提琴的細節,但核心仍然是 「觀看」。科技能輔助驗證觀察,卻無法取代直覺與經驗的積累。許多高段製琴師僅憑肉眼便能判斷琴的結構與音色潛力,透過練習,一起逐步培養這種敏銳度吧~
CT 掃描是什麼?提琴也要健檢?(誤😂)沒錯!CT 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就是大家熟悉的斷層掃描,但這次的「病人」是提琴!🎻✨ 這項技術能非破壞性地透視提琴內部,清楚顯示木材厚度、音柱位置、內部修補痕跡等細節,是現代製琴研究與修復的重要工具。(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Zygmuntowicz 善用 Strad3D 計畫中的珍貴資料,為提琴研究提供堅實依據。為了更清楚展現琴的特色,他將 Willemotte 與 1713 年的 Huberman 及 1715 年的 Titian 進行對比,具體說明它們在結構與音色上的細微差異。他特別指出,Willemotte 歷經多次修復,裝配(set up)細節已有變動,對音色與演奏表現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在研究音色與結構關聯時,這點不可忽視。
裝配(set up)是什麼?就是指琴弦、弦軸、琴橋、音柱、上下弦枕等零件的配置,他們會影響提琴的音色與演奏手感喔!(未來有機會我們再一起看如何用數字來描述裝配的內容~)
這張圖展示了琴弦、弦軸、琴橋、音柱、上下弦枕等零件的樣子。(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為什麼收藏史這麼重要?聲音好就好了,管什麼歷史?🤔 這其實與樂器的價值定位有關,我們未來可以再深入探討!
這張圖展示的是提琴的內模板,通常為木製。史特拉底瓦里設計過多種版型,還替它們編了號,這部分的學問,改天再聊!(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3️⃣ 拱形結構(目測觀察、CT 掃描 、 比較分析)
這張圖展示的是拱形的高度。在〈「偵探之眼」——提琴鑑賞的關鍵法則〉中,我們曾提到,拱形結構的弧度設計不僅深刻影響提琴的音色,也是每位製琴師獨具特色的標誌!(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上一張圖展示的是橫向剖面圖,這次則是縱向剖面圖。如果以同一個基準點來比較,可以清楚看出拱形的最高點在前後方向上的延伸長度有所不同。(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這張圖展示的是鑲線與邊緣的距離。當鑲線位置較遠時,會留出更大的空間,使蜂尖能夠拉得更長更細。 蜂尖指的是兩條鑲線對接時形成的銳利線條,可說是考驗製琴師技藝的細節之一!(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這張圖展示的是 f 孔與 C 腰的距離。 f 孔的作用在於切斷木頭纖維,讓面板能夠更靈活地隨琴橋振動。因此,f 孔的位置對聲音的影響可說是不容小覷!(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原文中有這把美麗提琴的細節照片!🎻✨ 趕快點開看看 Zygmuntowicz 怎麼解析它吧!請參見:Zygmuntowicz, Sam. (2020). “1734 Stradivari Violin ‘Willemotte’: Late… but Worth the Wait.” The Strad, Vol. 131, No. 1563, pp.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