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尼克男孩》:主觀視角下的情感轉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讀者投稿 / 余庭煇

由紀錄片《黑爾郡的日與夜》(Hale County This Morning, This Evening,2018)導演拉梅爾・羅斯(RaMell Ross)執導的《尼克男孩》(Nickel Boys,2024),是一部實驗性美國歷史劇情片。電影背景設於 1960 年代佛羅里達州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種族隔離時期,聚焦非裔少年埃利伍德(Elwood)和特納(Turner)在一所少年管教所的經歷。

本片改編自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的同名得獎小說,故事靈感來自真實存在的多澤爾學校(Dozier School)。這所學校於 1900 年成立,名義上旨在教育和勞動改造問題青少年,實際上卻暗藏著針對非裔學生的虐待與性侵。佛羅里達州政府於 2012 年關閉該校,並在後續的調查發現上百座無名墓地,因而促使倖存者勇敢發聲,揭開制度性暴力與種族歧視的深遠影響。

《尼克男孩》以第一人稱主觀鏡頭拍攝,全片交替呈現埃利伍德與特納的視角,展現他們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種視覺處理打破了觀眾與角色之間的距離,迫使觀眾直接體驗美國歷史上的制度性暴力,直面深刻且痛苦的情感衝擊。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不僅創新,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電影開場,透過埃利伍德的視角,我們看見他進入管教所前的日常生活:充滿音樂、笑聲與食物,溫馨又模糊的家庭場景,凸顯他與祖母哈蒂(Hattie)的親密關係以及他對民權運動的熱情。這些場景展現了有理想的非裔少年形象,為隨後的劇情轉折埋下伏筆。

電影上映後有影評人批評,儘管《尼克男孩》的鏡頭手法在藝術上極具野心,試圖以視覺實驗帶來獨特敘事,但其過於強調形式的風格分散了故事的核心力量。例如,Deadline 的 Pete Hammond 指出,由於對話者僅以聲音形式存在,隨著故事推進,影像逐漸失去了張力。 這樣針對「形式大於內容」的批評不無道理,但我認為這種「有限制」的觀賞方式,反而更能有效訴說受壓迫族群的故事,凸顯受壓迫者之間的情感連結,是一種難在主流影像敘事被呈現、隱而不見的情感張力。

當埃利伍德在管教所結識特納時,第一人稱鏡頭首次切換到特納的視角。這一刻,觀眾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埃利伍德的模樣:一個神情憂傷、身形消瘦的少年。他們相遇時的視角轉換,啟動了一種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關係:只有通過對方的視角,自己才能被看見,兩人因彼此的存在才能變得完整。作為相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e)的情感聯繫,這種相互依存關係不僅是視角敘事的美學手法,更成為推動電影情節發展的核心動力。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我們再次感受到這種相互主體性的張力,是在祖母哈蒂前往管教所嘗試探望埃利伍德的那一場景裡。雖然她最後沒有見到埃利伍德,卻也意外與特納相遇。此時,鏡頭採用特納的主觀視角,聚焦於哈蒂的神情,讓觀眾體會到她因無法見到孫子而產生的焦慮,以及特納面對這位老婦人時的困惑與同情。在哈蒂的請求下,特納跟她擁抱。此時,緩緩推進的鏡頭逐漸拉近兩人、建立情感聯繫,特納在此刻成為埃利伍德的替代象徵,填補了哈蒂心中的空缺。

這種張力的巔峰,也出現在埃爾伍德與特納逃亡被教職員追趕時,當埃爾伍德被射殺身亡、鏡頭視角轉移到特納的瞬間。成功逃脫的特納此後改名為埃利伍德,以已故好友的身分投入社會運動,延續對方渴望改變黑人命運的精神。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來看,這種身分轉換可被理解為一種情感轉移(transference)的防禦機制,幫助特納緩解喪失好友的傷痛和種族主義所造成的歷史創傷。

這部剛入圍 2025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不僅是一場視覺實驗,更是一次讓觀眾反思社會公義和歷史責任的機會。在當前右派政治抬頭的背景下,《尼克男孩》提醒觀眾正視美國種族問題的根源與其延續。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尼克男孩》電影劇照/IMDb 提供

劇照提供/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尼克男孩》故事靈感來自真實存在的多澤爾學校。這所學校於 1900 年成立,名義上旨在教育和勞動改造問題青少年,實際上卻暗藏著針對非裔學生的虐待與性侵。佛羅里達州政府於 2012 年關閉該校,並在後續的調查發現上百座無名墓地,因而促使倖存者勇敢發聲,揭開制度性暴力與種族歧視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尼克男孩》故事靈感來自真實存在的多澤爾學校。這所學校於 1900 年成立,名義上旨在教育和勞動改造問題青少年,實際上卻暗藏著針對非裔學生的虐待與性侵。佛羅里達州政府於 2012 年關閉該校,並在後續的調查發現上百座無名墓地,因而促使倖存者勇敢發聲,揭開制度性暴力與種族歧視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
Thumbnail
《童軍的榮譽:美國童軍秘密檔案》,是一部針對美國最大的青少年組織「美國童軍」的性侵指控與擔憂的紀錄電影。在過去童年在裡頭受到帶團成年男性性侵害的受害人、舉報者和專家講述了美國童軍數十年來對性虐待案件的掩蓋、忽略及其在事後無法治本的改變,讓孩童暴露在危險之中,讓孩子成為成年人權利性侵下的童年陰影。
Thumbnail
《童軍的榮譽:美國童軍秘密檔案》,是一部針對美國最大的青少年組織「美國童軍」的性侵指控與擔憂的紀錄電影。在過去童年在裡頭受到帶團成年男性性侵害的受害人、舉報者和專家講述了美國童軍數十年來對性虐待案件的掩蓋、忽略及其在事後無法治本的改變,讓孩童暴露在危險之中,讓孩子成為成年人權利性侵下的童年陰影。
Thumbnail
寫下這篇文章,成為說故事的人,是我能做的事情;若可以也歡迎分享轉發,讓這部電影能被更多人看見,這個議題能夠被更多人關注。 這世界的惡不會少,但與其活在恐懼之中,不妨嘗試做點什麼,活在希望之中,才能看見向陽之處。
Thumbnail
寫下這篇文章,成為說故事的人,是我能做的事情;若可以也歡迎分享轉發,讓這部電影能被更多人看見,這個議題能夠被更多人關注。 這世界的惡不會少,但與其活在恐懼之中,不妨嘗試做點什麼,活在希望之中,才能看見向陽之處。
Thumbnail
這部電影由兩度入圍奧斯卡的黑人導演艾娃.杜韋奈(Ava DuVernay)執導,改編自1989年紐約的真實事件「中央公園五人案」。故事聚焦於當時社會中的種族歧視和白人至上的氛圍,導致整個事件的發生。
Thumbnail
這部電影由兩度入圍奧斯卡的黑人導演艾娃.杜韋奈(Ava DuVernay)執導,改編自1989年紐約的真實事件「中央公園五人案」。故事聚焦於當時社會中的種族歧視和白人至上的氛圍,導致整個事件的發生。
Thumbnail
《夜之鑽》描寫兩名猶太男孩自前往集中營的列車逃亡的故事,全片對白極少,以回憶、幻想、現實交錯的單色調鏡頭,帶領觀者進入男孩們的世界⋯⋯
Thumbnail
《夜之鑽》描寫兩名猶太男孩自前往集中營的列車逃亡的故事,全片對白極少,以回憶、幻想、現實交錯的單色調鏡頭,帶領觀者進入男孩們的世界⋯⋯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