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要用上的圖片,可以從生成或圖庫而來,或是材料中的圖表只有圖片版本,當我們想突顯圖片中某一個或是某幾個部分,來作重點的強調與說明,除了畫個礙眼的紅色方框,可以從何入手呢?對烹飪有所要求的廚師,處理不同食材或效果時,都會用上不同的工具。在職場打滾的上班族也如是,掌握解決同一個問題的多種方法,就能夠透過分析場景,靈活運用不同的解題角度。
你可能會在想,紅色框線夠搶眼又方便,有甚麼不好?當我們又處理圖片的時候,圖片本身可能雜訊比較多,例如是有很多人物,背景有很多物件,或是圖片型的圖表本身的排版就很密麻麻,那怕是紅色的粗框線,也不能夠營造出足夠的對比,甚至乎出現了亂上加亂的結果。另一種會發生的情況,就是你想在圖片中一次過、或是依序突顯多個重點的部分,單單應用紅色的框線就更加難以應付。
在圖片上覆蓋一層帶有孔洞的半透明形狀,像是遮罩一樣令圖片大部分面積變暗,或是呈現成深色,再利用形狀的穿孔透視出原圖的重點部分,來營造出突顯的效果。
這樣做簡單、直覺化,容易一次過突顯幾個重點部分,缺點是如果需要有形狀、大小、位置等的任何修正,負責遮罩的半透明形狀也要重新再做。
先將圖片與形狀重疊起來,利用軟體上的Merge Shapes功能,藉著布爾運算,選擇Intersect或是Fragment,將重點切割開來,再將原圖或是剩餘的圖片調暗。
在突顯多於一個重點的時候,這樣做可以讓各個重點分開處理,例如是配上不同顏色的框線作區別之用,缺點則與上一個技巧一樣,都是可修改性低,而且切割後若不小心移位了,就要費勁重新再對齊。
軟體有內置功能協助我們將圖片裁剪成特定的比例與形狀,例如結合1:1的比例與圓形的形狀,你就能夠裁剪出正圓形的重點部分。裁剪後不要依習慣把剩餘的部分刪除,因為保留著可以用來做轉場的效果。
採用保留的方式,有助於靈活調整,微調不用重新再來,甚至將裁剪範圍在下一張投影片移動到另一個重點,配合轉化的轉場效果,能夠結合成視線轉移的採照燈。然而,保留的方式亦意味著檔案會變大,特別是同一組投影片採用多次「裁剪保留」的技巧,或是在同一張投影片為了突顯多組重點而複製多次照片,對檔案大小的影響自然更大。如果沒有需要轉場效果,或者投影片已經定稿不需要再作修正,建議把裁剪的部分刪掉,把檔案變小方便分享之用。
將原圖設定為投影片的背景,然後放上一個半透明的形狀作為遮罩,只是我們這一次不用挖洞,而是在上面再加上不同的形狀,形狀的填充設定為「投影片背景」,軟體自動會將作為背景的原圖顯露出來。如果圖片並非滿屏,先將整頁投影片匯出成JPG/ PNG 檔案,再設定成投影片背景。
這種解法,特別適用於同時顯示多個重點的場景,比如說是解說型的投影片設計,材料來自研究報告或圖表,就可以避免多次複製和裁剪的重覆部驟,先設定好投影片背景,多個重點也可以快速做完。由始至終圖片只出現一次,也不會影響檔案大小。而且,「裁剪成形狀」功能表中沒有的自訂形狀也能夠適用,例如是正六邊形(參考之前的教學),客製化的空間更大。
當然,沒有一個方法是完美的,「透視底圖」要先處理投影片背景(特別是圖片並非滿屏的情況下),亦不能支援轉化的轉場效果,使其較適合在多個重點的學術或商業簡報中應用。
這一篇的分享,我們不是來學習單一技巧,而是一次學四種各有優劣的解決方案。在預備簡報的時候,考慮可修改性、轉場效果與重點數量,來選擇適合的方法,來突顯圖片中的重點,無須依賴一招走天涯。
沒錯,人工智慧工具能夠協助生成投影片的初稿,但既然只花幾分鐘就能夠畫龍點睛,提升視線引導的效果,人機合作就更有協同效應。簡報設計不一定要止步於「生成就好」,因為你的觀眾值得更好。
(CC BY-NC-ND 4.0)
#商業簡報 #簡報 #簡報技巧 #簡報教學 #簡報設計
#PPT #雙語商業簡報專家
我的第一本簡報書「全圖解!避開99%簡報地雷:職場商業簡報實戰懶人包」現已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大實體書店有售,電子書版本亦已經在各大平台上架。
社福機構或是教育界如果有公益講座的需求,也歡迎電郵聯絡:salaryman.inbox@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