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輔幣集存簿,收藏的輔幣自1949年始,我隔年才出生。原主人的集存雖不完整,卻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記錄著台灣貨幣的演變,也見證了我自幼至今的觀察與體悟。
其中,最具紀念價值的是民國38年(1949年)發行的紅銅質地一角硬幣,這枚硬幣不僅象徵著台灣金融體系的重建,也喚起當年社會從風雨飄搖到穩健成長的回憶。
輔幣的基本用途
全球各國都發行輔幣(硬幣、零錢)作為交易媒介,輔幣的最基本用途是輔助交易,即便最小額的支付,也能順利進行,減少找零的困難。雖然在許多國家,都曾試圖取消最低面額硬幣,然而若無輔幣流通,小額商品價格勢必向較大面額調整,肯定造成物價波動;尤其在某些高通脹國家,當某些輔幣退出流通,商家往往對價格直接四捨五入,無形中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政府在發行輔幣時,也必須權衡成本與流通價值。例如美國1美分硬幣(銅製林肯1分幣),其生產成本長期高於面值,促使政府討論是否停止發行。類似的問題,包括台灣也曾發生,迫使政府必須不斷調整發行,以確保經濟效益與社會需求。
輔幣在國際貿易與貨幣發展史亦曾發揮關鍵作用。例如19世紀的中國與東南亞,就曾大量流通西班牙銀圓與墨西哥銀幣;這些硬幣曾被視為標準貨幣,甚至影響了中國的銀本位制度。這反映貨幣在經濟體系中,輔幣的穩定性,對於經濟發展還是非常重要。
社會文化方面的意義
除了財務金融功能,輔幣在許多文化中也曾被賦予幸運與信仰的意義。比如許多國家都有「投幣許願」的傳統,羅馬的特雷維噴泉,據說每年回收的硬幣數量可達百萬歐元,部分收益甚至可用於慈善事業。在某些文化體系,人們也會將硬幣放入新生兒襁褓中,象徵祝福與財富。
古代硬幣不僅是交易工具,更是反映經濟、文化與政治的重要證物。例如羅馬帝國的硬幣上常刻有皇帝肖像,成為後世研究歷史的重要線索。中國的唐代「開元通寶」與明清時期的「制錢」,亦是貨幣制度演變的證物,體現不同時代經濟模式與鑄幣技術。
許多硬幣更因其設計精美、歷史悠久,而具備極高的藝術與收藏價值。美國的1933年版「雙鷹金幣」就被視為世界最稀有的硬幣,曾以超過18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成交。此外,美國在二戰期間(1943年)因銅材短缺,曾將林肯1分錢硬幣改用鋅塗層鋼材製造,但仍有極少數銅製硬幣流入市場,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樣性
硬幣也常被用於決策與遊戲。最典型的例子是「拋硬幣決定勝負」。這種看似隨機的決定,有時竟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據說195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年輕人因無法決定是否加入海軍,隨手拋了一枚硬幣,結果決定從軍。數年後,他在海軍學到技術,退伍後創立某個電子科技公司,最終改變自己的人生。據說這個故事與 AMD(超微半導體)創辦人 Jerry Sanders 的經歷相似,但他並非因擲硬幣決定從軍,而是因為另一個機緣投身科技界。
進入21世紀,隨著電子支付的普及,硬幣的使用頻率逐漸下降。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與歐洲甚至出現「硬幣短缺」,迫使商店鼓勵顧客使用電子支付或將零錢捐出。這種趨勢是否會影響硬幣的未來,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輔幣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在金融、歷史、文化,甚至個人命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是交易的工具,更承載人類社會的演變與故事,值得我們珍惜與思考。無論未來貨幣制度如何變遷,輔幣的影響力將長久存在,持續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留下印記。
新台幣一角(網路下載圖片)
李建崑攝影
(右上為新台幣一角)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