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被毀謗的經驗,我也不例外。回顧二十多歲時初入母校當助教,就曾遭受到不能「作學問」的質疑。34歲考上博士班,曾被母系某教授嘲笑是「放水錄取」。其後拿到博士學位,都還有人質疑我的論文品質。當年還是副教授,竟意外榮獲全校性研究績優奬,也有人不服氣;就算我待人處世,低調到不行,依然有耳語上身。直到升等為教授,遠赴國外大學客座,讒毀的雜音,才戛然中止。
毀謗之所以令人不快,在於它直接挑戰自我形象的認知。然而,如將毀謗視為鏡子,或能帶來截然不同的領悟。比起稱讚,毀謗常伴隨更深的伺察,畢竟對我們有過一番審視。因此,如何將外在批評轉化為成長動力,而非困在情緒的枷鎖之中,對我而言,其實擁有更多的經驗。 一、冷靜分辨真偽:從毀謗中找真實
毀謗如同一封警告信,字裡行間夾雜著偏見,但其中是否隱含值得反思的部分?這一點相當重要。面對毀謗之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仔細分辨其中有無合理成分;如果的確揭示了我們尚未察覺的弱點,便應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將其作為改進的契機。畢竟能直指我們不足的人,無形中已幫助我們看清自我的盲點。
二、抑制情緒反應:涵養寬容的格局
人們在面對攻擊時,往往第一反應是捍衛自我,甚至憤怒反擊。所謂「不計毀譽」的真諦或許在於:毀謗未必能造成羞辱,而是他人觀點的投射。當對方的批評不符實際,根本無需反駁;與其費力解釋,不如以沉默維持內心平靜。以寬容對待不實之言,既展現自己的修養,也避開無謂的爭辯。
三、平心看待批評:保持真實的自我
與毀謗相對,稱讚往往僅停留於表面,甚至可能帶著討好。因此,將毀謗與稱讚一併視為外界的回響,皆以平常心看待,則是修煉內在穩定的密訣。倘若過度看重他人的認可,無論是因毀謗而氣憤,或因稱讚而自滿,都將使我們的心靈為外物所干擾,以致失落自我的真實。
四、行動回應質疑:超越言辯的力量
回應毀謗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以更為積極的努力回應質疑;與其陷入解釋與爭辯,不如默默精進,用事實自我證明。當成果逐漸展現時,毀謗自然不攻自破。抑制毀謗的力量,不在勝過他人的口舌,而在堅守自我的價值,並且不斷精進。
俗話説得好:「毀譽由人,定心由己。」坦蕩面對毀謗,不僅是胸懷氣度難得的淬煉,更是超越情感牽絆的智慧。無論毀謗或稱讚,都只是人生的波瀾,唯有內心堅定與冷靜反思,方能使我們超越外界不實評價,獲得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