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start learning English ?
孩子在面對新學科、新老師時,就像是進入新魚缸的小魚,如何讓小魚適應新環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絕對是每個
在家教的幾年中,學生們給我很多啟發,也有很多讓我覺得感激的瞬間。而當我回顧,課堂中他們積極的回應、熱情的參與,通常是我最感動的瞬間。
上課方式百百種,我個人偏好有來有往的教學模式,經常鼓勵學生們回答問題,甚至提出問題。有著不同聲音的課堂,除了能讓教學更順暢,其實也代表著孩子們的自我成長及學習里程碑。
問老師前,先問自己
我自己當學生時,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向老師發問,期待得到直接的答案。再長大一些,開始學著自己找答案,然而當上老師之後,我反而希望學生先問自己,再尋求解答。
每次幫國中生檢討考卷,在講解前,我都會先問他們:你為什麼選這個選項?你是透過什麼東西判斷的?雖然是簡單的自問自答,確實達到訂正進步的必要步驟。
因為必須先了解自己最初的思考路徑(因為看到題目的哪幾個字,想到什麼,所以選了什麼答案),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訂正,不然老師所給的答案都只是複製貼上,就像是劣質膠水一樣,貼上去濕濕軟軟,沒多久就不黏了,隨風散去。
因此學生的反饋除了幫助上課,其實更代表著他們開始獨立思考,準備將外來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的養分。
從觀看到參與,再到喜歡
許多學齡前父母一定都有相同的煩惱:如何讓孩子愛上英語?其實不僅僅是爸媽有這個困擾,身為家教老師的我也無數次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喜歡」這件事太抽象了,特別是我們這種被考試壓榨十幾年的學長姐,學習跟「喜歡」能扯上關係嗎?真的很難。
因此在我剛開始準備兒童英語課程時,我設計了很多的內容,像是:該如何介紹abc、怎麼帶入每次上課的英語主題等等,但當我實際開始課程時,發現這些都太單向了!尤其面對注意力比較短暫的兒童來說,只有老師在說是完全行不通的,要讓孩子們來說。
後來我開始安排更多對話,比如讀繪本時,讓孩子數數看有幾個 red apple,讓他們不只是聽課,而是參與。 再來就是遊戲跟活動(這部分要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類型),當他們覺得好玩,願意動起來,這就是第一步!然後讓他們必須用英語來進行活動,將英語和遊戲、快樂產生連結,久而久之,就能真的喜歡學英語。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樣聽起來很理想化,畢竟小時候的喜歡能維持多久?但其實根據各類報導研究,小時候的經歷與記憶,對於之後的生活會有持續的影響,就像很多人從小就討厭數學造成陰影,長大之後也特別排斥數學。
因此在效率學習當道的現今,我依然認為學習是要逐步且漸進的,孩子不可能馬上成為學生,要先鼓勵他們回應成為參與者,才可能對英語有更多興趣及好奇。
教室是有限的魚缸,但要讓學習成為無限的海洋!
教學絕對不是一昧的給與,那樣只會造成對牛彈琴的慘況,而互動的首要條件是營造開放的環境,多鼓勵學生發言,不僅僅是提出問題,在態度上更要保有讓他們自己思考的空間,因為在課堂中,學生也在觀察老師,並給出對應的回答。
像我自己在給與學生意見時,會特別注意用詞:「如果是我的話,我會……,你可以先試試看,再找出自己的做法」,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你應該……」。
就像是所有動物的成長,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準備教材前,更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雖然教室的空間有限,但要讓教育成為無限寬廣的海洋,讓孩子們自由的成長!
歡迎大家對有興趣的部分跟我交流互動,之後也會出一篇分享英語遊戲的文章。
除了教學之外,寫文章也是很需要分享的!😆
(禁止任何轉載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