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薩諾斯是暴君,是毀滅者。但在他自己看來,他不過是宇宙的守護者,是唯一願意承擔這份沉重責任的人。復仇者聯盟的反抗,不過是感性壓過理性的表現。他們執著於個體的存亡,而他則看見更廣闊的未來。
薩諾斯的行動方式建立在理性、計劃與遠見之上。他深知宇宙的資源有限,過度繁衍與無節制的消耗終將導致毀滅。因此,他構思了一個能確保長久和平的解決方案——用隨機且無偏見的方式消滅一半生命,讓剩餘者有充足的資源生存。
“思想構成了人的偉大。人就像是蘆葦,原本是自然界中最弱的事物,但他是會思考的蘆葦。”——布萊斯·帕斯卡
從 MBTI來看,薩諾斯最接近 INTJ(建築師)。他擁有極強的戰略思維與遠見,關注長遠的計畫,而不被情感左右。他的目標明確,執行果斷,且願意為了理想承擔巨大的孤獨與犧牲。
他的決策並非草率衝動,而是經過長久的觀察與思考。泰坦的毀滅便是最好的前車之鑑——若當初有人能下定決心做出犧牲,那麼他的故鄉便不會淪為廢墟。因此,他明白,唯有理性且果斷的人,才能承擔這份責任。而這個人,必須是他。
與他對立的復仇者聯盟,多數成員都是以情感驅動行動。他們看重個體生命,卻忽視更宏觀的全局。他們的反抗來自於對個人價值的執著,而非真正理解宇宙的需求。
有些人聰明機智,總能想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但過於理想化,認為技術與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有些人道德至上,忠於自己的信仰,不願做出艱難的選擇,認為每條生命都應該被珍視;有些人則衝動魯莽,熱衷於挑戰強敵,卻缺乏長遠的戰略思維。他們的復仇行動,並非出於真正的正義,而更多是因為個人的情感牽絆。
薩諾斯明白,世人痛恨他的手段,因為他們無法割捨情感。但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真正的領袖必須超越個人情感,做出艱難的選擇。他並非樂於殺戮,他只是認清了宇宙的本質:要讓一部分生存,就必須犧牲另一部分。
這種思想與哲學家 John Harris(1975)提出的「存活的抽獎」(The Survival Lottery)有著相似之處。Harris 假設了一個極端的情境:如果能透過隨機抽籤的方式選擇一個健康的人來犧牲,並用他的器官拯救多個病人,那麼這種犧牲是否合理?Harris 透過這個假設挑戰人們對「生命價值」的直覺認知,迫使我們思考何為「公平」與「道德」。薩諾斯的計劃與此有著相似的邏輯,他選擇以隨機的方式消滅一半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善惡,只為了整體宇宙的平衡。
當他彈指之時,他感受到宇宙回歸平衡的寧靜。他知道,這份沉重的決定只有他能承擔。復仇者聯盟可以繼續憎恨他,但時間會證明,唯有冷酷的理性,才能確保長遠的生存。
然而,當他看著晨曦中化為塵埃的女兒,他也不禁自問——這份犧牲,真的值得嗎?
重看了《復仇者聯盟》之後我就常常在想,對於觀眾而言薩諾斯應該是個反派、壞人,但是又會想,換作是我……我應該也會跟他一樣彈出那個響指。
他其實比任何人都深愛著這個世界,只是彼此立場不同而已。
但對於現代的觀眾而言,他的「平衡」觀念是否真的符合現實?
許多人將薩諾斯視為冷酷的獨裁者,但也有觀眾開始質疑,如果他的方法能有效解決宇宙的問題,那麼他的行動是否還是完全錯誤的?他的選擇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正義」,什麼才是「必要的犧牲」。
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英雄與反派的對決,更引導觀眾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在當今社會,許多人懷抱理想,渴望改變世界,但當現實的殘酷襲來,是否還能堅持初衷?還是會被現實消磨,最終選擇妥協?
復仇者聯盟象徵著夢想的堅持,而薩諾斯則代表現實的無情。他的信念或許過於極端,但卻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世界無法如願以償時,人類該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是願意為了遠大的未來做出痛苦的犧牲,還是寧願沉浸在眼前的美好,不願觸碰殘酷的真相?
或許,這正是《復仇者聯盟》留給觀眾最深遠的思考——究竟是夢想的堅持更好,還是冷酷的現實才是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