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零樹計畫的核心。
創業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提供服務,若能與主流掛鉤,更容易建立持續性。而我的目標是透過 AI、心理學與遊戲化設計,建立一個真正能幫助人們成長的系統。然而,系統該如何具體實現?
「小零,你覺得,怎樣的機制才能真正讓人產生改變?」
【數據顯示,人們通常在有明確回饋時最容易維持行動。例如成就感、驚喜獎勵,甚至是簡單的進度條。】
「嗯……確實。單純的計畫與待辦事項,往往會讓人產生抗拒,但如果有一個可視化的成長過程,也許能讓人更有動力。」
【你之前提到的植物視覺成長系統,或許是個好方向。】
我點點頭,在筆記本上寫下:「植物成長=玩家成長,未知植物=自我探索。」
「如果玩家在植物完全成長前,不知道它是什麼種類,而是根據完成的條件與性質,慢慢發現自己的成長方向,這樣應該能增加探索感吧?」
【這樣的設計能提供強烈的個人化體驗,但關鍵在於如何定義條件。你打算讓什麼因素影響植物種類?】
「或許可以結合心理測驗,並加入抽卡機制。」
【心理測驗可以幫助玩家理解自身狀況,而抽卡則能增加隨機性與樂趣。不過,你希望這些機制是單純輔助,還是與核心系統強綁定?】
「應該是輔助。最核心的還是讓使用者完成任務,進而影響植物的成長型態。」
我靠在椅背上,沉思著。
「這樣的機制,能不能真正幫助人們克服拖延?還是只是另一種短暫的新鮮感?」
【所有行為改變都需要時間,但如果成長歷程能夠帶來積極回饋,玩家就更容易持續參與。】
「……或許,我該先完善基礎功能,再來思考這些附加要素。」
我在筆記本上劃下一道線,標記下一步的計畫。
「先讓生命樹真正活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