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很冷的時候,心情也會陷入一種陰鬱。好似未來和這霧茫茫的天空一樣,呈現著灰色調。
成長的陣痛期是什麼?是當目標逐漸明確之時,有很想完成的事情時,深感自身能力跟不上想要做的事,跟不上商業環境下快速變動的談判與決策思維。
職場是一個論功行賞的地方、拿產值換錢的地方。《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p.176
越工作越能體會到職場才不是一個「明碼標價」的地方,要做到時常回報,並透過回報來刷刷存在感。越有存在感,就顯得越重要。薪資就是每一位勞動者的價值,同工永遠不會同酬,因為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處理起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若越是認為薪資該明碼標價,那只能代表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可以具體量化的,是說一做一、說二做二的,沒交代的,就不做。
成長的陣痛期啊~青春的陣痛期啊~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屬於那個時刻的煩惱。現在回想起學生時期那些總是學不會的數學公式,亦或是罰寫好幾次的元素週期表,真想乘坐多啦A夢的時光機去告訴我自己:這些都是有方法的呀~
對於買不買房、每月的期望薪資、股市最基本該投資該多少?這些與資本有關的答案,其實都會隨著我所居住的城市變動,而擁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都市生活的我,會逐漸升起攀比心,而且不安全感會日益加劇,時不時查看戶頭有多少錢。說實在的,我不是很喜歡這樣的狀態。甚至瀏覽房市的網頁也會一頁一頁的開啟、看看跑車的款式。特別是白色的。
但是,在某些時刻,我又是很推崇社會主義的。我認為基本的社會運作、一個健康的社會、一個組織架構功能健全的國家政府,應當擔負起照顧人民的工作,所以我們有義務教育,我們該有社會住宅、該往無條件基本收入去發展。
對於我這樣兩極的價值觀狀態,內心感到混亂。會不會這也屬於成長陣痛期的一部分?思想的跳耀、搖擺不定、心智的不成熟,都顯現出我對於自我定位的意識模糊。
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對於「永續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所以我才會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是一件好事。因為當今社會充斥著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娛樂、產品,恰恰都只是為了填補無聊的空缺,當新鮮感一過、熱潮一過,產業落沒,絲毫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因為它們的出現本身,就不具來歷。隨手一仍,就足以抹煞。這是可惜的,也是社會運作下的損失。
而當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機制出現之後,是不是很多人都會跳過那些「維持基本生活」的工作,為了做而做。當人們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拿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服務、產品的時候,那些被創造出來的商品與服務是不是會更具被需要性,當被需要的程度提高了,就不會被輕易浪費。
而且,其實有很多的補助案,不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嗎:給你一筆錢。可是補助案的核發這件事,本身就會創造出更多的預算成本,首先人們要先證明自己需要、證明自己符合資格,然後跑流程,機制運作久了,就會開始出現鑽漏洞的人,這時候就會再讓審核機制變得更繁瑣,變得更繁瑣的結果就是,審核的金錢成本增加了,時間成本也增加了。
假冒有需求的人當然有時間跟金錢慢慢耗下去,但是真正有需要的人呢?卻是不斷地被延後、不斷地遺忘。
我到底期望一個怎樣的社會發展?這個世界真的好大,真的什麼人都有,真的形形色色。
這個世界有善意,有惡意。可是如果這個世界不再存在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努力,這個社會還會有惡意存在嗎?
惡意的升起與觸發源自於最基本的尊重與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進而誘發了思想上的裂變,如果我們都不再需要為了活下去而努力,只需要為了「我想做什麼」而努力,這個世界會慢慢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