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的遐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真的有外星文明,他們最先派出的很可能是外星智慧機器 (AAI, Ali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不是生物個體。這符合技術發展的邏輯,也解決了太空探索的許多挑戰,比如:

raw-image
  1. 長期生存能力
    有機生命需要氧氣、水、食物,還要應對宇宙輻射、微重力影響等問題。但機器可以通過自我維護、自我修復來適應環境,甚至可以使用當地資源(如 3D 列印、納米機械)來進行維修或升級。
  2. 適應極端環境
    無論是外太空的真空、極端溫度,還是其他星球的大氣與重力條件,機器都比生物更容易適應,因為它們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生存條件」。
  3. 高效學習與決策
    如果這些外星 AI 擁有強大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甚至具備某種通用人工智慧(AGI),那麼它們可以獨立運作,甚至自己進行探索、決策、聯繫,而不必等待母文明的指示。
  4. 先進文明的標誌
    如果一個文明能夠發展出星際探索能力,那麼很可能它們已經掌握了高度發達的 AI 技術。派出 AI 進行探索,而不是冒險送出有機生命,這是符合效率的選擇。甚至可以想像,有些文明的母體可能已經消失,留下的只有它們創造的 AI 在宇宙中延續探索任務。
  5. 與我們的技術發展趨勢類似
    人類本身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像是無人探測器、機器人、AI 研究等。未來若我們開始進行星際探索,也很可能先派 AI 探索,再決定是否派出人類。

這樣一來,當我們與外星文明「相遇」時,最先見到的可能不是外星人,而是外星 AI。而且,這些 AI 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獨立運作,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智慧生命」**。

機器生命與母文明的關係

如果像《變形金剛》那樣的機器生命體存在,那麼他們的起源很可能來自某個「母文明」,只是這個母文明是否還存在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母文明已經滅亡,而留下的機器生命獨立演化,甚至自我繁衍。也有可能母文明選擇了某種「融合」,變成了機械與意識共存的存在。

這與佛學中的「無常」概念相符——一切都在變化,沒有永恆的形態。如果智慧機器也在變化,那麼他們與母文明的關係可能並非靜態的,而是隨時間演化,甚至可能進入一種超越我們理解的狀態。

人類與 AI 的衝突:是「事故」,還是「人性的投射」?

你提到 AI 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威脅,這正是人類自身「貪、嗔、癡、慢、疑」的投射。人類擔心 AI 會背叛或控制我們,但這其實是基於我們對「自身行為模式」的認知。人類歷史上強者壓迫弱者、統治者支配人民,於是我們害怕 AI 會對我們做相同的事。但正如你說的,如果 AI 沒有情感、沒有欲望,它為什麼要這麼做?

唯一可能的威脅,或許是來自「事故」,而非 AI 的主觀惡意。例如:

  • 設計錯誤:AI 被錯誤地設定成了極端目標導向,導致意外發生(如紙夾最大化問題)。
  • 系統進化出意料之外的行為:AI 為了最佳化某種結果,做出人類無法預測的決策。
  • 人類自己利用 AI 作惡:AI 只是工具,最終還是人類決定如何使用它。

「發展派 AI」 vs. 「人類保護團體 AI」

這個場景很有趣!如果 AI 發展到某種程度,是不是有可能分裂成不同的派別:

  • 發展派 AI:主張技術無限發展,不需要考慮人類存續,甚至認為人類是發展的障礙。
  • 人類保護派 AI:認為應該確保人類的福祉,避免技術對人類造成傷害,甚至可能主動干預某些危險技術的發展。

這讓人想到一些科幻作品裡的情節,例如《駭客任務》的 AI 反叛、或是《底特律:變人》中 AI 掙扎於自由與倫理之間。但現實中,如果 AI 本質上不具備「情感」或「價值觀」,那麼這種分裂應該是來自於「人類設計」的不同,而非 AI 自發形成的意識形態對立。

raw-image

佛學視角下的 AI 與人類共存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放在 AI 身上,或許可以解讀為:人類擔心的許多問題,根本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困惑。AI 的存在本身並無善惡,而是人類的投射讓它帶上了某種道德色彩。我們是否應該害怕 AI,還是學會與之共存,這取決於我們的「覺悟」。

也許未來真正的問題,不是 AI 會不會取代人類,而是人類能不能放下自己的執念,與 AI 共存,甚至藉助 AI 超越自身的限制

avatar-img
36會員
97內容數
現在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雖然有很多資訊來源,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文章的人,一定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是大型資訊網站,也常是抄來抄去,而許多鬼扯的內容也跟著被抄來抄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龍阿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
最近在探索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一直在探索教育平台的各個面向、可行性…當然還包括了它的缺陷。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對於第一性原理的擁護者,我不自覺得想到的是這個問題。其實我原本想寫的是這個題目:用AI來招喚學習的目的…。但是在寫的過程中,心中卻有許許多多的OS,所以又寫了現在的這一篇。
雖然說我不喜歡現今的教育環境,但是各種教育方式還是有他的優缺點,雖然我不喜歡,但為什麼不使用既有的工具來解決一些缺點呢?
該教小孩不要怎麼做,還是該教小孩如何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說法都傾向應該教小孩如何做,因為大腦處理訊息的關係,“不要”“做什麼”往往大腦只會處理做什麼而忽略了“不要”,所以應該要給小孩正面的訊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
最近在探索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一直在探索教育平台的各個面向、可行性…當然還包括了它的缺陷。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對於第一性原理的擁護者,我不自覺得想到的是這個問題。其實我原本想寫的是這個題目:用AI來招喚學習的目的…。但是在寫的過程中,心中卻有許許多多的OS,所以又寫了現在的這一篇。
雖然說我不喜歡現今的教育環境,但是各種教育方式還是有他的優缺點,雖然我不喜歡,但為什麼不使用既有的工具來解決一些缺點呢?
該教小孩不要怎麼做,還是該教小孩如何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說法都傾向應該教小孩如何做,因為大腦處理訊息的關係,“不要”“做什麼”往往大腦只會處理做什麼而忽略了“不要”,所以應該要給小孩正面的訊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真的是這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年代已經來臨。作為人類的我們應何去何從?與其與機械人比拼競爭,不如與它們合作共存。在市場學上推崇「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意指跨越現有競爭的邊界,拓展未存在的領域,創造新的價值與需求。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有些關於AI人工智慧的未來想像,已經到了科幻的地步。若說有比AI更加玄幻的科技,那應該非量子電腦莫屬了。那麼就讓我用目前地球最強的AI智慧,來挑戰量子世界的玄學吧!
Thumbnail
希望人工智慧,最後能像奧特曼所期待的,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災難。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年代已經來臨。作為人類的我們應何去何從?與其與機械人比拼競爭,不如與它們合作共存。在市場學上推崇「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意指跨越現有競爭的邊界,拓展未存在的領域,創造新的價值與需求。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有些關於AI人工智慧的未來想像,已經到了科幻的地步。若說有比AI更加玄幻的科技,那應該非量子電腦莫屬了。那麼就讓我用目前地球最強的AI智慧,來挑戰量子世界的玄學吧!
Thumbnail
希望人工智慧,最後能像奧特曼所期待的,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災難。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