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
本篇僅獻給那個說了聲「媽媽,我去全家」,卻再也沒回來的女孩。
身為一個父親,我一直在想:如果那是我的女兒,我還能平靜地吃下那個漢堡嗎?我無法逼所有人都跟我一樣抵制麥當勞,但當企業漠視悲劇,我們的沉默就成了共犯。
我選擇不吃,不是為了譴責別人,而是因為我還在乎。這是我的底線,也是對受害者最起碼的尊重。
本篇取材自:我國中央社等媒體多篇新聞與作為父親的真實感觸,以及過去在軍中也看過權勢霸凌與騷擾的無聲沉默。
———
好的讓我們開始🥲
2022年8月,一個17歲的女孩,選擇在離家500公尺的麥當勞打工。這不是什麼特別的決定,每天都有無數年輕人踏上相同的路。
但沒有人能想到,這條再普通不過的路,會變成她生命裡最後一條路。
一開始,那個襄理態度和善,她以為自己幸運,遇到了一個好主管。可是,這個所謂的幸運,很快變成了她人生裡最深刻的噩夢。
從言語試探,到肢體騷擾;從偶發,到頻繁,直到她再也無法承受。她選擇隱忍,不是因為膽小,而是她知道,這份工作對她的家庭有多重要。
她越隱忍,傷害她的人就越猖狂。最終,她患上了憂鬱症、人格分裂症,然後,她在某一天,對媽媽說了一句:「我去全家。」再也沒能回家。
她的身體被河水送回岸邊,但她的靈魂,或許早在那個麥當勞裡,被無聲無息地摧毀了。
在受害者離開之後,社會掀起了抵制麥當勞的浪潮。有人問我:「抵制真的有用嗎?不過就是個人選擇,你管別人吃不吃麥當勞?」
沒錯,我無法管別人吃什麼,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有資格去管。但我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
這不只是「吃不吃」的問題,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支持怎樣的企業?我願意容忍什麼?
當我每次想到這個女孩,想到她最後的掙扎與痛苦,我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地拿起麥當勞的漢堡。不是漢堡變了,而是我看待它的方式已經不同了。
當台北建中學生揪團買麥當勞、拍照發社群時,很多人說:「他們只是在吃東西而已,沒什麼好罵的。」但讓人憤怒的不是「他們吃什麼」,而是他們在一個所有人都感受到痛苦的時刻,刻意用一種炫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無所謂。
真正的問題不是「吃或不吃」,而是「你有沒有尊重別人的痛苦」。你可以不抵制,你可以吃你想吃的,但當你嘲笑別人真誠的關心、當你用一種輕浮的態度去面對別人的傷口,你才是真正的不尊重。
麥當勞在今(2025)年提出了改革方案:強化監督機制、深化性平教育。但我始終覺得諷刺——為什麼每次企業的覺醒,都要用年輕人的生命來喚醒?
麥當勞的董事長在內部信中說:「我們會成為讓員工安心工作的場所。」但很抱歉,這個承諾來得太晚,也太沉重。如果一家企業,非得等到生命消逝後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那它最終改變的,也只是為了止血,而不是出自真心的反省。
抵制的行動,也許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很多人會嘲諷說:「抵制一下又能怎樣?」但事實上,抵制從來不是為了讓一個品牌倒下,而是要提醒我們自己,也提醒企業:
因為真正的改變,不是止血,而是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上的每一件壞事,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每次消費、每次行動、每次表態,都深思熟慮,而不是輕浮、隨便,甚至無所謂。
你不必逼迫任何人加入抵制,但你可以做自己的選擇。你不必嘲笑別人的堅持,但你可以尊重他人的痛苦。你不必相信一個行動能改變所有事,但你可以相信你的一個選擇,能夠影響你自己,甚至影響更多的人。
這場事件,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反思,是「我們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無法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一樣抵制,但我可以決定,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不想成為那個在別人傷口上灑鹽的人。我不想成為那個選擇性忽視別人痛苦的人。我更不想成為那個用「這沒什麼」來逃避社會責任的人。
所以,我選擇不吃麥當勞,這並不是要證明什麼,而是要提醒我自己:我還在乎,還有同理心,還願意成為那個溫暖而堅持的人。
這篇文章我寫完後,在校稿時哭了好多次。
不是因為文字有多煽情,而是當我一遍遍回顧這起事件時,我腦海裡浮現的是那個女孩最後說的那句平凡又心碎的話:「媽媽我去全家。」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大概從沒想過,這竟會成為她和媽媽之間最後一次的對話。當我想到這裡,心裡一陣揪痛,眼淚忍不住滑落,甚至難以繼續打字。
或許有人會覺得抵制麥當勞有什麼用?有人會說吃或不吃又能改變什麼?我明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我沒辦法也沒資格去強求別人該怎麼做。
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我選擇不吃,不是要向誰證明什麼,而是至少我知道自己沒對不起那個女孩的離開。
謝謝你願意讀到這裡,
願我們永遠保持對世界的敏銳與柔軟,
願我們心中始終有溫柔,行動中始終帶著堅定,
願我們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