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轉譯的理論與技術——普及不是終點,應用才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個人的學習經驗難以複製,是「教學與學習」的一大難題,本文章試圖從簡單的學習經驗出發,從認知科學、知識論、方法論等觀點提出具普遍性的高效學習方式。這也可能是高效溝通的基礎?
  • 教育最大的難題: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有效傳授該領域龐大的知識大廈?
  • 學習者同樣困擾:我如何以最短的時間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術?
  • 兩種問題解決的方式不一樣嗎?技術上的交集在哪裡?


本文章目標讀者:教育工作者、自學者、討厭填鴨的各位。
難度:中學生應該可以看懂。
為了不讓內容顯得艱澀,會儘可能簡單的解釋每個概念。



需要先釐清的大方向
1-個人的學習經驗是多元且隨機的,我們如何學習?
2-個人化學習的通用模型是什麼?知識碎片的種類?
3-複製學習經驗的方法指引。
4-有空我再補充具體的實例。

1. 概念形成—認知地圖—泛化(拼圖)與整合

我們如何從混亂中建立「概念」?

  想像一下,嬰兒出生時,世界原是靜謐、溫暖、黑暗、單調的,卻突然湧入光線、聲音和溫度等變化。嬰兒的大腦是如何從這場感官風暴中找到任何「可以辨識的東西」
  嬰兒的大腦根據基因設定的步驟發展,「神經元」開始大量突觸增生,同時也開始突觸修剪,這些過程保留了「常用的神經連結」。

  「概念」就是這些反覆出現的常用模式[1]。就像我們能迅速辨認出「自家附近的地圖以此為基礎,還能進一步區分出其他路線[2]如「去公園的路」和「去學校的路」,甚至「捷徑」與「繞遠路」。

GPT生成的神經連結概念圖,雖然是失真的(沒有呈現真實的軸突或樹突結構),但還是有參考價值。「外界刺激神經的電訊號」和「以此建構的神經網絡」就是我們的「經驗基礎」。

GPT生成的神經連結概念圖,雖然是失真的(沒有呈現真實的軸突或樹突結構),但還是有參考價值。「外界刺激神經的電訊號」和「以此建構的神經網絡」就是我們的「經驗基礎」。

雖然重複出現的經驗,我們認為很「真實」,但一堆「模糊的概念」還不足以形成足夠可靠的知識。

  歸納法本質上是一種統計結論,它非常自然的幫助我們從大量的經驗中找出共同模式。
  「媽媽對我笑,媽媽是好人」
  「爸爸對我笑,爸爸是好人」
  但這些感覺,可能使小孩歸納出有風險的結論:
  「對我笑的人是好人」。

  並非說歸納出結論就是錯的,只是我們很難驗證「這樣因果關係成立的前提」,且即使遇到例外,我們可能不會修改我們的結論,因為原先的結論很方便
  例如發現了「面帶笑容的壞人」,孩子也可能調整背後的因果關係,為例外套用其他的歸納結論,得出新結論。
  「對我笑的人是好人」
  「但壞人不是人」,這樣當然不是很好的推論。

  「好人」在這個例子裡是「模糊的概念」,但在腦海中卻可以很「具體」,如刻板印象。



歸納是基礎,演繹是工具,但更新內在融貫一體的信念,才是我們學習的成果

  科學方法的核心,在於將歸納出的假設透過演繹推理及實驗來測試。對統計學和科學方法的研究,奠定人類知識大廈非常牢固的基礎。

  然而,我們到底怎麼真正學會的?填鴨式的教育法為了最快的速度,直接給出前人的結論。但就學習者而言,「一個或一些分散的經驗」並不足以撼動個人生活經驗的龐大信念,因為「知道」和「真正相信」之間存在鴻溝。
  最直接的例子像是
  🔸「我知道抽菸不好,但我還是會抽菸」
  🔸「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我還是腳踏兩條船」

  在他們的主觀信念中,並沒有覺得這樣「真的不好」或「真的不對」,理由可以找出無數個,責怪他們也不能使其改善。

融貫主義的核心思想——一個信念之所以為「真」,是因為它與我們的整體知識體系相互契合。[3]
科學方法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可靠的結論,但學習仍然依賴於我們如何組織這些資訊,使其融入我們的整體信念系統。



重點介紹融貫主義思想

  「快樂」我假設你懂,但如何向人解釋「快樂是什麼」?
  查閱字典會發現,「高興、愉快、喜悅、歡喜、快樂」它們是互相注釋的。這樣的定義方式形成了一種循環,並沒有真正解釋什麼是「快樂」。此說明用填鴨法學習跟通靈沒兩樣?
  但我們明明是如何確認「快樂」存在?並和他人分享?
  我們實際理解「快樂」的過程,不只依賴字詞的互相注釋,也包括不同經驗間的檢視,例如:

  「當我聽到好消息時,我會笑」
  「當朋友告訴我他感到快樂時,他的表情和行為與我類似」
  「回憶過去快樂的時刻,並發現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特徵。」

  透過這些相互關聯的證據,我們逐漸建立起「快樂」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可靠性來自於它與我們整體經驗的契合程度,而不只是某一個單獨的證據,所以「快樂」乃至任何概念,在融貫意義上都是主觀的
  (岔題一下:所以下次當有人說他不快樂,不要再說PUA他「你應該要快樂的、是你不知足」,這只是導致他更無法體會「快樂」,甚至導致憂鬱症。)

一個信念自身感覺有多真,取決於它與自身其他信念的整體關聯有多緊密,而非單獨的經驗驗證。所以很多人可以自洽的活在自己的象牙塔。



認知地圖的擴張與整合

  依據融貫主義思想,信念和信念互相支持形成了網絡,這與「認知地圖」的概念不謀而合。
  認知地圖就像我們在大腦中建立的「動態的概念-概念連結圖」,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迅速找到相關資訊[4]

  形象化的說,認知地圖就像是一張接一張的心智圖以多維度的方式串接在一起。
  這張地圖的每個「節點」,都是某個「個人的經驗或概念」,並且我們可能隨時在調整它,因為它還包刮過去錯誤或無效的路線。

真正的學會,意味著「在自己需要時,能夠檢索自己已整合的認知地圖,以提取或實踐該知識」。
  • 有一個菸癮者,他的生活經驗裡,充滿了抽菸的正向連結。(心智圖A)
  • 他學習菸害相關的知識,也有了很多抽菸的負向連結。(心智圖B)

  這是他心中兩張不同的心智圖像,但不一定有把兩者細細梳理在一起。所以生活的種種向他襲來的時候,抽菸對他而言就是正向的
  (戒菸最好的辦法也許是每次抽菸時,腦海連結家人失望的表情。)



泛化學習——透過舊有概念學習或發展新概念

  透過拼接新的知識及經驗學習,就好比「擴張認知地圖,並尋找正確或更快的路線」。每當我們現有的認知地圖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就需要找出新路線(意味著新想法和行動)[5]

  泛化是我們利用認知地圖來吸收新知識的關鍵方法,透過相似的概念延伸出新的概念,互相補充、彼此支持。

  • 認識「黑、白、紅、藍……」幫助我們歸納認識了「顏色」。
  • 透過泛化延伸「顏色」,我們得以快速學會「藍綠色」、「粉紅色」等。
  • 我們可以繼續延伸和擴充,藉著「明暗程度」、「飽和程度」、「代數」的概念,可以了解(或發明)HSV顏色表示法。
  • 如果我們進一步拼湊「熱輻射」、「電磁波」、「不可見光」、「感測器」等概念和技術,就有了「紅外線溫度計」。
借用不同的概念套用到顏色概念上,我們得以拓展對顏色的認識,並能更加清晰的描述。

借用不同的概念套用到顏色概念上,我們得以拓展對顏色的認識,並能更加清晰的描述。

概念碎片像拼圖一樣,學習就是找拼圖、拼拼圖,不是新發明,就是新發現。

GPT畫的拼圖,代表我們未學習的領域,每一片拼圖是未了解的概念。

GPT畫的拼圖,代表我們未學習的領域,每一片拼圖是未了解的概念。

泛化的模式:

  🔸參照他人的經驗:如果有別人拼的半成品可以看,可以對應或比較。
  🔸參照自身過去的經驗:有眼睛的部分,應該是在頭上、應該還少了另一半的翅膀
  (這時候我們不會檢查「這可能是眼睛在肚子上的生物嗎?」、「這是不是只有一片翅膀的生物?」只是直接根據經驗,覺得是這樣。)
  🔸其他結構化的推理:根據他的牙齒形狀推論他的前肢可能有爪子!

這些模式我們大腦在無意識間就會進行[6],且學校的基礎教育已經包刮:
  查找資料或模仿、類比,如字典、教科書、論文(外界的經驗)
  學前的生活探索(感覺統合、生活經驗、語言等自身經驗)
  基礎邏輯推理(語言、四則運算、科學方法、集合、統計詮釋等實用小技能)
所以我們肯定都有這些能力。

鍛鍊這些基礎方法的使用還是很重要的,並且精神狀態對學習也有影響,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學習過程中,順著別人給的拼圖拼很容易,但「整合到自己內在的認知地圖」,是個人化的經驗。這也是教學的困難之處,我們不能假設每個學習者背後的認知地圖都差不多
例如:兩個人談論「彼此的房間是否整齊」,一定有落差,一定會吵架
   兩個人討論「這是不是一條直線」,也可以扯廣義相對論。

學習的輪廓:概念形成(歸納)—認知地圖—泛化與整合(拼圖)




2. 個人化學習的通用模型是什麼?

基於融貫主義的拼地圖學習模型

  ​一種拼圖式的學習模型,用以類比我們的自身泛化學習過程

  先前提到,將認知地圖中的概念泛化,過程就像拼圖一樣。​每一個拼圖碎片都是我們還未學習的概念,拼起來,我們就了解了這個新的領域,但人類也可能還沒把每一片都拼上
  真正的認知地圖,不是平面的地圖,它維度更多,長度更長,非常的複雜與巨大。我們可以在地圖上圈地,圈成一塊又一塊拼圖。
  每一片拼圖都可能是一個「當前難以理解的未知概念」,但這些拼圖碎片可以繼續掰開,變成更小的拼圖,直到它容易理解。


拼好拼圖就是在我們的認知地圖上延伸了新的區域

  假設這個拼圖很簡單,參考書很多,我們很容易拼上。

  • 拼好了→我們在自身的認知地圖上,延伸了一片新的地圖路線(認識新領域或概念)。
  • 但這個區域的路線太少→下次來還是可能迷路。(想要使用這個記憶,卻找不到)


  為了避免下次迷路,有兩個辦法:

  • 走到熟悉。
  • 擴張附近的地圖路線,以自己熟悉的地標來定位


  回到融貫主義的想法上,如果某個地方,我們只是到此一遊,那麼那就像「遊樂場」或是「異世界」,認識再多,也很難當成自身生活認同的一部分。
  所以擴張路線,不只是更大範圍的認識那個領域,還要修建很多道路,讓自己的世界(背景知識)和它融合在一起。




知識碎片的種類(顯性知識、內隱知識)x(命題知識、程序知識)

  顯性知識:可被記錄、書寫並分享的知識。
  內隱知識:來自經驗、直覺的判斷,難以描述[7]
  命題性知識:描述世界的事實知識,「這是一枝筆」、「地球繞著太陽轉」
  程序性知識[8]:關於「如何做」的知識,「如何洗碗」、「如何解魔術方塊」

  我們將知識分類成表格,代表著取得難度和取得方法的不同,分出四種不同的知識概念拼圖類型。

 🔹顯性 × 命題性知識:這通常包括一個領域的重點定義及脈絡,以作曲技能為例,「音名?」、「音程?」、「音色?」、「屬音是什麼?」、「曲子背後的故事」、「聲音如何影響情緒起伏?」、「樂器該怎麼選擇?」
  這些概念和情境對於建立後續程序知識非常有幫助,但範圍龐大,雖最容易取得,也最容易忘記,一定會花費時間在這裡,但重點在於了解脈絡。

 🔹顯性 × 程序性知識:這關係著技能的實踐,包含過程、條件,總有一些標準的步驟可以模仿。例如:「看見紅燈→踩剎車」、「到201號路口→右轉」、「環境條件→行動」。
  程序知識通常被當作內隱知識,是不可描述的。
  能描述的程序被稱為過程知識就像食譜,可以按照步驟,對初學者而言非常重要,是快速入門的重點,掌握這類拼圖,就有了通往目標的主幹道。

 🔸內隱知識:來自實際操作的經驗或直覺思考的產物,例如「適當的力道」、「精準的時機」,這類拼圖也可能轉換成顯性知識,但通常僅有專家能輕易描述。

  我們的內隱知識裡,可能包含大量的錯誤經驗「條件→不可以如何」、「意外→可行的緊急處置」。所以學習的過程,要盡量犯錯→修正

 🔸背景知識:學習之前,就已經擁有的經驗或知識,包含所有與學習領域相關的經驗,和「看似無關的經驗」。
  真正影響學習效果的,可能在這裡。這是我們心中已經拼好的背景地圖,所有的新知識都應該在這上面建立!



以下是整理好的拼圖學習模型假設:

 0在個人學習的場合,我們都在構築並擴張自己的認知地圖(背景知識)
 1每一個知識領域如同異世界地圖,可以打碎成不同拼圖碎片。
 2每一個拼圖碎片是其中的概念,可以進一步打碎成更好理解的小概念。
 3透過概念和概念連結,形成了不同的路線,此是泛化學習的步驟。
 4我們抓起了概念碎片拼湊知識地圖,在腦海形成新的認知地圖。
 5我們在(1-4)的步驟學習了該領域知識,但並不代表我們熟悉並接納它。還需要將新地圖連結自身原有的認知地圖,才能真正熟悉或熟練該領域、技術。

 6認知地圖的網絡是個人化的,透過優化(1-5)的步驟,我們可以研究更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更短的學習路線」、「避開不必要的困難點」。

 7每一種學習目的,即使是跨領域的目標,只要拼圖打得夠碎,就能找到熟練或實踐它的學習捷徑。


實踐概念如下:

  • 在真實的地圖上,我想從「台北走到台南」,就勢必會走過一大段路線,我可能在其中任何一處迷路。
  • 但認知地圖是個人化且彈性的、多維度的,可以把自己對台北的認識,用喜歡的方式和台南的道路連在一起。
  • 「台北」是我熟悉的地方(起點),「台南」是我想認識的地方(終點)。
  • 台北拆成小概念「台北市政府」、「淡水河」、「陽明山」……
  • 台南拆成小概念「台南市政府」、「鹽水溪」、「七股鹽山」……
  • 在腦海裡的認知地圖,可以靠著既有的知識概念框架直接支持住新概念
  • 最終在腦海的認知地圖中,「台北」的隔壁可以就是「台南」
  • 重點是:不需要認得地圖的每一條路線,就像不用記得數學公式的證明過程。

 以上,就是個人化拼圖學習模型的基礎。





3. 複製學習經驗的方法指引

多入口拼圖學習法,實用導向策略

  我們不需要太多命題性知識,那會造成知識焦慮,且並不能直接補足程序性的知識,尤其是需要犯錯累積的內隱知識。
  而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學習應以實用為目的,但如何定義實用性?

  以實用主義教育觀點[9],知識學習的實用性可從兩個原則判斷:

 🔸該知識是否對當下或未來具備實質意義,例如能解決現有問題引導進一步研究
 🔸學習過程應包含質疑現有的經驗,並進行批判性思考以重構原有知識。

  實用的知識能在不同問題情境間適應、並轉化為具行動力的決策或實踐。實用性的意義在於個人能理解、使用,代表能對環境或社會產生具體回應與貢獻。



最基礎的學習場合:只有學習者(起點)和目標(終點)

  • 對學習者來說,訂定學習目標方向是重要的。一旦終點清楚,周遭連結的概念與技能也就浮現了路徑。

  多入口的概念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背景、動機與資源,自由選擇起點——可能是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已熟悉的領域,或迫切需要的應用技能。
  選擇的範圍可以大,目標可以高,但注意實用的技能往往也是複合技能,錯誤地避開程序性訓練或忽略背景知識,都可能讓人偏離真正的學習目標。

  • 碎片化的過程需要專業協助。AI可以輔助碎片化!

  界定一門技術所需的知識碎片,通常非箇中高手不行,且隨著目標的要求提高,對應的知識拼圖也會隨之變得龐大、複雜。自己嘗試界定可行的學習需求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的複雜現實世界,「不可能的任務」常常還是有可能的
  通常很好的替代方案是以AI輔助,只要使用適合的提示(prompt),搭配不斷要求與補充細節,AI在個人化教學上,可以非常精準提供需要的個人化教材或學習流程。示範連結。
  請留意AI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一、通常提供過多教材,需要自行決定哪些忽略,避免花過多心力投入。
 二、若網路上普及或專業的教材不足,會有AI幻覺的問題,請自己小心。



知識提供者或系統性教學者:教學的車開在哪條路上?

  普及文章和教科書做為知識載體,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但「被閱讀後再被遺忘」肯定不是目的之一!
  幫助教學對象連結「先備知識—背景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而具體的方法如下:

  • 教學內容應帶有目標,並結合明確的應用場景,例如:回應社會爭議、針對「特定疑問或具體問題」。

  知識應建立在使用知識的情境上,這能引起更多的思考,例如:其它相似的場合?為何要解決某個問題?欠缺的技術還有哪些?前人如何想到解決方案的?

  • 標註難度和討論範圍。

  「為什麼這些內容對我實用?
  難度高的內容並非無價值,只是針對不同對象設計,究其原因仍是「要解決的目標不同」。而如果能先確定討論的框架(例如:「尋找通用解」、「個案研究」、「純思考探索」、「以python編寫」),學習者便能快速定位所需的先備知識

  • 程序型知識的實踐,著重設計「可犯錯的學習環境」。

  最有價值的內容,通常是那些難以傳授的經驗,教材設計應強化學生面對意外或錯誤的路線修正能力。有計畫的犯錯練習,能夠快速累積隱性知識拼圖

  • 提供個人化連結暗示——以跨領域應用為前提思考。

  普及文章經常假定學習者是「門外漢」或是「已經學科背景」,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
  我們可以假定:跨領域學習和應用很可能是尋求教學的原因,不一定只要一種解決方法,也可能是尋求靈感。

  就像語言都有其文化脈絡,我們和外國人交流時會考慮對方的文化脈絡。教學也該如此,知識連結可以來自不同領域,透過不同視角檢視問題幫助釐清問題輪廓。
  提供「供多元思考的拼圖」做為知識入口,簡單的入口可能不只有「生活化」。

豬肉在火鍋裡涮多久最好吃? 對問題的解決需求因人而異。
烹飪者→思考時間控制方法
物理學家→思考熱傳導模型
食品工程→思考關鍵的化學反應活化能
消費者→思考家人喜歡的味道
你怎麼看待?

  許多問題解決的思路是類似的,即使思考的起點不一樣,多元的想像也能幫助釐清問題的輪廓。可以將場景的問題透過代入角色改寫,「如何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數學家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文學家看見的問題會是什麼?」
  這些切換角度的轉譯練習,是跨領域問題被解決、知識通向實踐的道路。丟掉中文使用者喜歡「提供標準方案」的習慣,可能會對學習者很有幫助。



富有職業彈性的社會?

  「技能是為了生活」,這一點在現在社會已經成形。然而時代轉變如此快速的現代,固定職業可能不是穩定的保障。過去教育系統的失靈,有人歸咎於「工人生產」的模式,一旦職業工人生產的比例或數量不對,缺工或排擠就會發生。而放任式的教育模式,毫無目標,似乎也不是眾人所期待的。
  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我們對職業的界線不再嚴格,讓職業擁有一種彈性,人與人的互助,才是根本?
  假設,當沒有流行病疫情時,社會上的護理師只要2000人就足夠,但社會發生緊急變化,例如曼谷大地震或是發生新傳染病時,護理師的需求暴增到4000人。此時,可能從各行各業的人快速湧入足夠專業的人力,直到危機解除,再回到原岡位?

  這個世界的知識,需要每個人參與,一同壯大,我鼓勵所有的知識轉譯者,將自己最珍貴的實踐技能打碎成拼圖,供後人學習與超越。



  我是熊弟弟,我相信,一個好的理論或想法,需要的前提特別少,少得六歲的孩子也能了解。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能為世代教育帶來啟發性的幫助,為我分享出去就是我所期待的回饋。




額外參考
[1]Quartz, S. R., & Sejnowski, T. J. (1997).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constructivist manifesto.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4), 537–596.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97001581

[2]Knierim, J. J., & Neunuebel, J. P. (2016). Tracking the flow of hippocampal computation: Pattern separation, pattern completion, and attractor dynamics.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29, 38–49. https://doi.org/10.1016/j.nlm.2015.10.008

[3]Bernecker, S. & Dretske, F. (Eds.). (2021).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2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justep-coherence/

[4]Cognitive map.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map

[5]O'Keefe, J., & Nadel, L. (1978). The hippocampus as a cognitive ma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Soon, C. S., Brass, M., Heinze, H.-J., & Haynes, J.-D. (2008). Un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free decisions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Neuroscience, 11(5), 543–545. https://doi.org/10.1038/nn.2112

[7]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朱家安. (2009, April 2). Knowing that and knowing how. 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9/04/knowing-that-and-knowing-how.html

[9]King, R. (2022). The utility of pragmatism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Creative Education, 13, 3153–3161. https://doi.org/10.4236/ce.2022.131019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熊孩子問問題
3會員
3內容數
回答孩子最尖銳的問題,讓衝突的觀點不再衝突。 最溫暖的回應,是理解和包容,然後我們可以繼續合作。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學習效率提升指南 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一個獲取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涉及接收信息、理解概念、記憶重點,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況。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不僅發生在正式教育環境中,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 二、為何我們要學習 1. 個人成長:學習幫助我們擴展
Thumbnail
學習效率提升指南 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一個獲取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涉及接收信息、理解概念、記憶重點,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況。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不僅發生在正式教育環境中,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 二、為何我們要學習 1. 個人成長:學習幫助我們擴展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Thumbnail
我們都想要學習,但是往往真的學會的人少之又少。 讀完《超速學習》後,我想要跟你分享如何在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裡,有效率地學習技能。無論你在求學、想要加薪升職、轉職、或是存粹想要學一直想要學的吉他,我們一起來看《超速學習》教我們如何學習吧。
Thumbnail
我們都想要學習,但是往往真的學會的人少之又少。 讀完《超速學習》後,我想要跟你分享如何在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裡,有效率地學習技能。無論你在求學、想要加薪升職、轉職、或是存粹想要學一直想要學的吉他,我們一起來看《超速學習》教我們如何學習吧。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