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都・台東區・第6年
學習日語的開始
南評從以前便對各種語言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從小看著日語系畢業的媽媽能夠自在帥氣地用母語之外的語言和人溝通,耳濡目染之下讓她對日語抱持著一份特別的嚮往。
然而,學習語言之路並非總是順遂,在大學選填志願時,南評雖然對語言抱有興趣,即便有著報考外語學系的想法,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家人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而非專業領域,除非能考上台大等頂尖學校的日語系,不然希望她選擇更有「前途」的科系。
可惜的是,南評最終沒有成功進入家人認同的頂尖大學外語系,即便心有不甘、還是依照成績選擇了法律系。不過,在法律系的日子,每天的學習內容對她來說既枯燥又乏味,每天面對厚重的法律教科書,她的心思卻總是飄向那些充滿異國風情的日語課本。迷茫之餘,她也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為了尋找答案,南評開始利用課餘時間補習日文,想藉此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對日語有興趣。這段時間的學習,讓她發現其實自己對於學習日語有著自己都感到驚訝的熱情。與此同時,她也發現自己對法律相關的學習越發提不起勁,缺課逐漸增加、甚至一度來到了快要被退學的懸崖邊緣。
看到南評的掙扎,她媽媽這次沒有阻止,而是直接帶她去日語補習班諮詢,還在得知一星期內提交資料便趕得上語言學校招生後,積極說服她乾脆直接去日本讀書。南評起先並沒有考慮要出國讀書,對於媽媽突然變得如此積極還有些詫異。
不過,在聽到媽媽以自身經驗出發,告訴她比起在台灣學習外語,不如直接將自己丟進那個語言環境,學習外語之餘還可以再學個一技之長,讓南評也開始覺得出國的選項或許更加合理。
雖然有些趕鴨子上架,但在媽媽全力的支持下,南評最終做出了前往日本留學的決定,而個決定不僅改變了她的學習軌跡,也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在講座上分享日本生活
我媽告訴我說,如果要學日語的話,比起在台灣念日語系,還不如去日本獨大學,這樣在學好日語之外還可以再學個一技之長。那時我也覺得這樣比較合理,就決定到日本重新開始。
在日本的學習生活
懷著比別人晚了很多年,要趕快考上大學的心情,南評在語言學校期間全心投入學習。她發現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吸收能力都比其他同學來得好,這讓她更加確信自己選對了路。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她不僅掌握了日常會話,更培養出足以應付大學課程的語言能力。
在大學科系的選擇上,由於準備考試的時間緊迫,南評最初抱持著比較開放的心態,覺得能夠考上就好,但是在瀏覽各科系簡介時,她偶然發現了「地域文化學系」這個在台灣時不曾耳聞的科系,引起她的興趣。由於日本的國立大學只能選填一間,她決定先考上私立大學的地域文化學系當作備案,接著再選填有類似科系的國立大學。最後,她以對校園環境和學校氛圍的感受為依據,選擇了神戶大學。
進入大學後,南評的生活依然忙碌。她不僅要應付繁重的課業,還要參與研究室活動、選教授,幾乎沒有時間參加外國人的社團。由於大學的必修課程很多,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在學習上,這也讓她更深入地體驗到日本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段期間,她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學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了適應日本社會的能力。
在大學期間,南評逐漸感到除了大學之外,在日本的社會上還有許多可以直得自己學習的內容,便和身邊的日本同學們一樣投入了就職活動,想要藉由工作的過程來體驗自己還不曾見識過的日本。

從神戶大學順利畢業
就職的過程中,南評就觀察到不少日本企業有趣的一面,像是在招募員工時,更看重人格和努力的態度,而非學歷或專業背景,顛覆了她原先對日本企業的印象。
在經過多次面試後,南評進入了一間化工公司,不過研修期間卻是被分配到她完全不感興趣的會計部門,使得她回想起過去被迫面對不感興趣的領域時的難受經驗。雖然也有社內轉調的管道,但在調查後得知要提出至少也是三年以後,對會計工作內容無法產生成就感的南評感到自己實在沒辦法等這麼久,便決心要轉換跑道。
在檢視自己想要的工作時,她開出了三個條件:首先是能夠善用中、日、英文三種語言;其次是不想要被關在辦公室,需要有出差的機會;最後則是希望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而非只是被動地處理事務。
為了尋找符合這些條件的工作,她決定一邊打工、一邊找尋新工作。她不想做一般餐廳端盤子的工作,而是想找一份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喜歡運動的她便看了許多戶外的工作機會,「人力車」這個選項便在此時進入她的視野。
原先只是在和我媽通話時玩笑的提到乾脆去拉人力車,沒想到我媽說「就去啊,有什麼不行的?」。想到其實有家人的支持,我就感覺得到蠻大的力量,可以去嘗試各種事情。
淺草的人力車體驗
東京淺草是人力車的聚集地,也是觀光客必訪的景點,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充滿活力的車夫們吆喝著拉客,也讓不少人誤會這是個僅需要體力的工作。實際上,車夫們不只需要熟練拉車的技巧、還需熟悉地理歷史導覽方式,以及對客人的應對態度,是技術門檻非常高的業種——根據南評的公司統計,只有百分之四的新人能夠在開始研修後通過考核、成為正式車伕,相當嚴格。
在研修期間,她除了練習拉車技術,還要做許多雜事,例如幫忙搬運車子、協助客人上下車等等,薪水卻很微薄,過程非常辛苦。儘管如此,南評仍舊不放棄,她以過人的毅力與熱情,通過重重考驗,正式成為一名人力車伕。這個轉變不僅考驗她的體能,更挑戰她的心理素質。
南評剛升上正式車夫的時候,日本街頭仍然因為疫情的因素而有些冷清,她的主要服務對象仍是日籍客人。由於她與日籍車夫相比之下還是有文化上的劣勢,難以向其他車夫一般和客人說笑、逗對方開心,因此業績並不理想。然而,隨著外國觀光客逐漸回流,她的優勢便慢慢展露出來。
除了自製了中、英文的介紹單,並在車子上掛上「我會中文」、「I can speak English」的標示,南評還能從國際觀光客的角度出發來介紹景點,例如在介紹晴空塔或朝日集團啤酒大樓時,不像許多車夫可能就會下意識地跳過一些日本人已經人盡皆知的資訊,而是從基礎的介紹切入,讓不論哪個國家來的觀光客都能更加盡興。這種貼心的導覽方式獲得了許多遊客的好評,也成為她的獨特優勢。

正在招攬國際觀光客的南評
到後來,客人多到她甚至必須擔任領頭車伕,帶領一群來自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客人,在景點為他們導覽。這些經驗讓她發現,自己不僅是一名車伕,更像是一名導遊,讓她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她不僅練就了精湛的導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了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在拉人力車的過程中,南評面臨了許多挑戰。除了體力上的考驗,用人身與汽車共道的人力車還需要加倍注意周遭安全、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並在時間內提供給客人最好的服務。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她的日語能力、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不過,觀光業的工作在學習到某個階段後,每日的工作內容便會開始重複,不論個人或職涯的成長都可以看到盡頭。每天接待不同的客人,做著類似的事情,即便南評很喜歡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也從客人身上獲得許多正面的回饋,但她漸漸發現,自己渴望的是更具挑戰性的工作。
此外,近年來的全球暖化和熱島效應影響下,東京的夏天的炎熱程度也越來越驚人。穿著不透風的制服、拉著載了兩個人的笨重車廂,在被太陽曬到滾燙的柏油路上奔跑,讓她體驗過一次後就發誓再也不想體驗第二次。
因此,本來就打算以職場體驗為主的南評,在經歷過一輪人力車夫的四季後,決定在春天離職,朝下一個階段邁進。

為客人介紹淺草的歷史與景觀
這段在眾多旅日台灣人中也別具一格的經驗,對南評的幫助非常大,她也將這段時間的點點滴滴,分享在她的IG帳號中。藉由實際運用自己的語言能力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讓一直都對語言有著相當熱情的她,心中對於要如何成為一個文化間的橋樑有了更加明確的想像,
現在南評進到了語言的比重更重的翻譯業,主要以個人接案為主,但也登錄在翻譯公司。她很享受現在的工作模式,因為每一次翻譯都需要學習許多專有名詞、語氣需求、甚至是業界中的進退應對等新知識,而每一次克服難關,都能讓她更有信心迎接下一次挑戰。這樣的工作不僅符合她想要的工作模式,也讓她能夠持續學習、接觸不同的領域,讓她找到了理想的生活平衡點。

在餐會上為來賓們提供即時翻譯
回顧這段在日本的生活,南評覺得這是一段從不喜歡的事情中,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她也從這段旅程中,培養了在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技能。這些經歷讓她成長,也讓她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在國外迷失方向,成為一天過一天、只為賺錢而生活的人。我覺得就算只是想來日本體驗生活也好,但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真的非常重要。
許多人都有在日本體驗過人力車的導覽,但這個導覽背後的心酸與樂趣,卻是多數的觀光客沒機會知道的。如果對於這樣獨樹一格的日本工作經歷有興趣,可以點進南評的帳號「Nanping🇹🇼🇯🇵」中看看,裡面不只有她過去在人力車工作的經驗分享,還有南評現在的翻譯等活動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