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我成長開端
那年暑假,我第一次在書裡接觸到「自我成長」這個概念。它指的是透過不斷反思、學習與實踐,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從那之後我就在生活中實踐這種精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先問自己:「這會讓我變的更好嗎?」
我養成了閱讀、冥想、寫日記、健身的習慣、我的youtube首頁充滿「改變人生的mourning routine」、「搞定所有工作的時間管理法」「如何每天保持高效率」這類的影片。這彷彿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給了我對未來的希望,因為它們都傳達著一個訊息:「未來還可以更好,我還可以更好」
自我成長的毒藥:當成長變成焦慮來源
然而我逐漸發現,自我成長也為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有次和朋友出門,因為沒有約好要做什麼,最後就在一個小公園坐著放空和聊天。其實是個很不錯的時刻,但我卻說:「你們不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嗎?」他們應該覺得我很掃興吧。
那時我覺得時間就是要花在不斷提升自己,只有事情能帶來效益才值得去做。像這樣什麼都不做,只是在浪費時間。當手邊沒事時,反而手足無措,焦慮、恐慌升起「現在呢? 我還能做什麼來提升自己?」好像休息的每一秒都多讓我落後別人更多。
然而即使做到了這樣,我依然沒有感到滿足。確實我變的更自信、養成很多好習慣,但內心深處卻仍然感到空虛。
我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的這麼「自然」,想去哪就去哪,做的都是開心的事,就算一天什麼都沒做也沒關係。他們看起來過的好快樂。我也想和他們一樣。但要怎麼做?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只要我變得更好,總有一天就能像他們一樣快樂了吧?」
於是我開始把行事曆塞滿,報名活動和工作坊、主動承擔更多工作、空閒時間都拿來找活動資訊,反正就是不要閒下來,為的就是能趕快提升自己。而這在不知不覺間,在我身體、心理累積了巨大的壓力......
一場大病的體悟
在一個課業繁忙的早晨,我手上還有三份作業,正焦頭爛額的趕進度。然而無預警的身體不適迫使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由於實在太不舒服,無奈之下我決定:「今天我什麼都不要做」
病懨懨的躺在床上,內心卻因為從繁忙的課業中抽身而感到解脫 —— 原來人生是可以像這樣什麼都不做的。就算把事情都拋在一邊,世界也不會崩塌。
從無限的待辦事項中抽離也讓我有機會去反思過去的行為。我總是試著把生活排滿各種事情,希望變的更好,但是最後只是讓自己精疲力盡,在忙碌中迷失方向。這次經驗讓我看清了這點,彷彿是身體藉由這個方式來告訴我:「你做的夠多了,該休息了」
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不夠好」?
每個渴望成長的心靈背後,總帶著某些深層的動機。對我來說,就是童年的匱乏感與自我價值的缺失。
我的家庭並不富裕,父母總是把貧窮掛在嘴邊,使我從小我就處在匱乏感之中。爸爸曾經說:「都這麼窮了哪有時間休息」這讓我相信,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有可能脫離這種匱乏感。既然沒有資源,那就只能比別人更努力,沒資格把時間花在娛樂、放鬆上。
另外也因為童年的負面經驗,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讓自己不要遭受痛苦。而我天真的以為,只要變的夠好、變的更強,就不會再受到傷害、不會再感到痛苦。
我只是藉由自我成長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現實是,不管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自我成長影片,都沒辦法帶來內心真正的滿足。只有當你開始正視內心的情緒和需求,從根本開始改變,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而這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
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成長心態?
過去我只是漫無目的的只想變的更好,但是什麼叫做「好」?
讀完這本書,我就夠好了嗎? 今天去跑步,我就夠好了嗎? 不論做了多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永遠在注意自己不足的地方。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有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餘裕。成長的前提是:「我現在還不夠好」。如果你無時無刻都在成長,那等於在告訴自己,「你永遠都不夠好」。人生不可能永遠都在進步,總會有一些時候讓你感到一切都卡住了,而那是可以的,不要執著於不斷的變好。
另外,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有目標的成長。沒有目的的成長就像沒有終點站的火車,在沒有盡頭的軌道行駛,無法停歇。當有明確的需求時才去成長,然後給自己設個目標,比如說你發現自己上台講話容易緊張,那只要練習到下次上台不會怯場就好,不要想成為什麼演講大師。
自我成長這把雙面刃
自我成長陪伴我度過許多艱難的時刻,要是沒有它,我也沒辦法持續精進自己。然而我觀察到許多人,包括我,都在自我成長中迷失、忘記了成長的意義 —— 成為理想的自己、變得更快樂。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不仿停下來審視自己和自我成長的關係。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需要成長?」「自我成長有讓我更快樂嗎?」「現在做的事對我的目標是必要的嗎?」
自我成長是把強大的雙面刃,它可以讓你變更好,打造理想的人生,卻也可能讓你陷入焦慮、自我質疑、盲目的忙碌中。所以檢視自我成長背後的動機、和它保持一個健康的關係,對於渴望自我提升的你我來說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