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這一篇與道德經第四十章「物生於有」裡面講的反者道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慢慢細說下去。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天道而行,遵守天地之道,不偏袒任何萬物,讓萬物共同生長;行聖人之道不偏袒任何親疏,讓人人都有利可享,在天地之間不逾矩自己的行為,充滿智慧普及萬物,使天下萬民達到一個安心所在不憂慮和樂的世界。這也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由於能夠不放縱自己的行為樂知天命,順從命運的安排,積極的開拓通曉天地之間的道理,所以能夠仁愛眾生,這樣的造化變化無常,無固定的形體,晝夜變化萬千,所以不得不慎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天地相符的規則變化。是謂:「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在道德經第十八,十九,二十一章裡講到:「大道廢,仁義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敘說天下的道理和天地一樣相互規範,涵蓋天地人間一切的道理,猶如精氣神一般的遊走,從出生到死亡,周而復始的狀況。也比喻我們做人做事違反這些規則道理,將會使自己擁有的一切而失去更多,甚是無法生存。

 

總之,當聖人之道必須擁有旁徵博引之流,匯集廣納海川之心量,就像天地涵蓋萬物一般的廣大。雖然擁有絕高的智慧也不會放縱自己的智慧做出危害天下萬民的事。這就是:「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不能過份利用自己的智慧讓仁愛失去應有的慈悲憐憫眾生,不過份利用自己的聰明讓仁義失去應有的規則,當我們所擁有的智慧過份地強調的時候,就會失去原來的樣子,同時也會讓自己在智慧與仁愛之間成為精氣散換而患得患失做出如魔鬼般的行為危害社會眾生,因此也忘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道理。這就是陰陽交換生成的萬物「原始反終,反者道之動」回到原點重新來過。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立婷-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4
謝立婷-avatar-img
1
🙏🙏
謝立婷-avatar-img
1
本文探討易經中「彖」、「爻」、「吉凶」、「悔吝」、「無咎」等概念,並以全聯倉儲大火和新光三越百貨氣爆事件為例,說明謹慎檢查、避免疏忽的重要性,強調透過反省改過,趨吉避凶。
本文探討易經中的聖人觀象、明吉凶、剛柔相推的哲理,並結合時事議題,闡述君子處世應慎思明辨,觀察變化,方能趨吉避凶。文章運用易經的卦象、爻辭來分析政治事件,並強調天道、人道的重要性。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知成物。 乾以易知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財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
本文探討易經中「彖」、「爻」、「吉凶」、「悔吝」、「無咎」等概念,並以全聯倉儲大火和新光三越百貨氣爆事件為例,說明謹慎檢查、避免疏忽的重要性,強調透過反省改過,趨吉避凶。
本文探討易經中的聖人觀象、明吉凶、剛柔相推的哲理,並結合時事議題,闡述君子處世應慎思明辨,觀察變化,方能趨吉避凶。文章運用易經的卦象、爻辭來分析政治事件,並強調天道、人道的重要性。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知成物。 乾以易知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財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助印經書即是「財法二施」的修行,邀請您把握難得因緣,為現世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或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護持,共同圓滿「觀音山 萬部藏文儀軌助印 供養雪山寺廟」,成就殊勝行,功德不可限量!
近一個月在唸《大悲咒》、《心經》和《金剛經》,抝口的咒文現在唸得比較順了,在誦讀《心經》時,腦海偶爾也會出現之前看的《唯識》一書中,關於一切都是意識的說明,在誦讀《金剛經》時,也感覺是另一種方式說明的加強版。 雖然古典用語,不是很理解「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的意思,裡面好多句都是這
Thumbnail
本期視讀經典的《那先比丘經》,即是終極問題的對話錄。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助印經書即是「財法二施」的修行,邀請您把握難得因緣,為現世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或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護持,共同圓滿「觀音山 萬部藏文儀軌助印 供養雪山寺廟」,成就殊勝行,功德不可限量!
近一個月在唸《大悲咒》、《心經》和《金剛經》,抝口的咒文現在唸得比較順了,在誦讀《心經》時,腦海偶爾也會出現之前看的《唯識》一書中,關於一切都是意識的說明,在誦讀《金剛經》時,也感覺是另一種方式說明的加強版。 雖然古典用語,不是很理解「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的意思,裡面好多句都是這
Thumbnail
本期視讀經典的《那先比丘經》,即是終極問題的對話錄。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