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這一篇與道德經第四十章「物生於有」裡面講的反者道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慢慢細說下去。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天道而行,遵守天地之道,不偏袒任何萬物,讓萬物共同生長;行聖人之道不偏袒任何親疏,讓人人都有利可享,在天地之間不逾矩自己的行為,充滿智慧普及萬物,使天下萬民達到一個安心所在不憂慮和樂的世界。這也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由於能夠不放縱自己的行為樂知天命,順從命運的安排,積極的開拓通曉天地之間的道理,所以能夠仁愛眾生,這樣的造化變化無常,無固定的形體,晝夜變化萬千,所以不得不慎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天地相符的規則變化。是謂:「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在道德經第十八,十九,二十一章裡講到:「大道廢,仁義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敘說天下的道理和天地一樣相互規範,涵蓋天地人間一切的道理,猶如精氣神一般的遊走,從出生到死亡,周而復始的狀況。也比喻我們做人做事違反這些規則道理,將會使自己擁有的一切而失去更多,甚是無法生存。
總之,當聖人之道必須擁有旁徵博引之流,匯集廣納海川之心量,就像天地涵蓋萬物一般的廣大。雖然擁有絕高的智慧也不會放縱自己的智慧做出危害天下萬民的事。這就是:「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不能過份利用自己的智慧讓仁愛失去應有的慈悲憐憫眾生,不過份利用自己的聰明讓仁義失去應有的規則,當我們所擁有的智慧過份地強調的時候,就會失去原來的樣子,同時也會讓自己在智慧與仁愛之間成為精氣散換而患得患失做出如魔鬼般的行為危害社會眾生,因此也忘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道理。這就是陰陽交換生成的萬物「原始反終,反者道之動」回到原點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