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Aida的書「離家,出走」,在作者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特別喜歡這種分享自身經驗的故事,讓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迷惘,也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 彈性
焦慮來自覺得自己必須如何,彈性則是焦慮的解藥。沒有一定要怎樣。 - 位於台東的Yoga House瑜伽教室
RYT200國際瑜珈聯盟師資認證培訓課程,大約半個月,要價快十萬@@
(1)作者害怕人群也討厭在大家面前說話,她問老師他這樣的性格是不是不適合當瑜珈老師,老師回「瑜珈老師沒有一定要是什麼樣子的,Aida會有Aida的教學風格」((老師回話好暖♡♡♡))
(2)這段時間作者發現自己平常太依賴伴侶,這份依賴對彼此都太沈重,原來她之前很少感到孤單,並不是內心多豐盛,而是因為平常有人填補、承接住這份感受 - 適時將慾望歸零,就會發現習以為常的一切都那麼不平凡
- 心理諮商
一小時費用約2,000元或更高(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作者一開始也去也感到緊張、赤裸,但藉由一次次的諮商,有些難解阻塞的情緒,也慢慢疏通了,諮商師不會給你建議或解決方案,但會陪你一起梳理原因讓你學習看見盲點,產生新的迴圈。 - 「乖」真是令人討厭的咒語,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忽略自我需求,不用總是很有用、很可靠,而是學著接受不再乖巧、讓別人失望的自己。
- 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接自己,而不是將自己丟給對方(遠見-最好的陪伴者是自己)
- 冥想時的腦袋是淨空,是專注在當下的;而放空、發呆時腦袋則是填滿,專注力是渙散的。
- 強迫對方接受自認為的好意,並不是為對方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焦慮停下來。
- 學會拒絕與設定界限,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愛護與尊重,而非自私。真正的好人並不需要犧牲自我,而是應該在關心他人的同時,先學會尊重和愛護自己。
- 擁抱內在小孩,Savasana(大休息)
- 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責任,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即便沒有伴侶,我們依然能夠好好照顧自己,享受生活。當我們不再將對方視為填補自己空缺的存在,而是單純地去愛,關係才會更加純粹與穩固。
- 情緒來了,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 內觀
十天課程免費,有人數限制不是報名就能參加 - 標籤
標籤雖然提供安全感和認同感,但卻限制了我們的內在多樣性和自由,尤其自己貼給自己的標籤所帶來的通苦和限制遠比他人貼上的更大,卸下它們,讓自己更自由地探索多面向的自我,才是成長與療癒的關鍵。 - 付出其實也是為了滿足自己、證明自己的價值,渴望被依賴和依賴他人一樣,都不是真正的獨立。「真的愛一個人,是讓他學著不在需要自己。」過度付出會讓對方因此失去獨立的能力,也表示你不認為對方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 愛是讓對方自由地成為自己
- 說說你的近況,好讓我跟上你
- 足夠好了
- 慢活
旅程,不再是逃離外在空間,而是重新回到內心,面對自我。我們是人,不可能沒有情緒,情緒來了就讓它流過,學會放輕鬆,接納每個面向的自己。願大家都能找回迷失的自己,快樂的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推推

作者的IG和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