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交際的禮數多,潛規則也多,不肆意越界,才能維持好的來往關係。在日本拜訪客戶、參訪工廠、看電影、搭電梯、搭電車、用餐、與日本公司通信,有哪些小地方要注意,這篇給你詳盡的實戰分析。【本文2025/03/20發布當日限定免費公開全文】
雖然有人說日本人有時私底下反差很大,但在檯面上,他們大多是非常重視禮節的。有個日本作家朋友最近才跟我說:「像川普那種講話調調的粗俗人,在日本政治界的話根本混不出什麼明堂。日本人很厭惡這種不講 "禮" 的傢伙。」大到政治人物,小到市井小民,日本的禮儀教育從家庭到學校都做得蠻徹底。「造成他人的困擾」對日本人來說是很失禮的事,因此不論從排隊、購票、接客、搭電車、搭電梯、過馬路的禮儀,到很多生活上的小細節,仔細觀察會發現日本禮儀的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就是「不要給人家困擾」。
台灣有我所稱的「不好意思」文化,當我們感覺自己可能造成他人的困擾時,會下意識說出「不好意思」,這也代表「不給他人困擾的」概念已經深植我們心中,我相信也是因為這一點能與日本的習性互通,才能彼此合得來,造就台日友好的友誼。我想日本人也會欣賞我們懂得盡量不造成日本人的困擾。
但就像不久前有則新聞報導,台灣網紅在日本租車後因為毀損到車底盤,當下不選擇報警也不告知租車店,而自行修補後歸還,這就讓日本業者因沒有報案紀錄而無法申請理賠,造成「極大困擾」。日本人是很以客為尊的民族,當這家業者說出不排除提告,就代表已經被踩到底線才會對國外客人發動攻擊。
這也代表台灣的「不好意思」文化和日本的「禁止困擾他人」文化雖能互通,但日本還是有很多潛規則不為我們所知。與日本相比,台灣的潛規則仍是寬鬆許多的,在台灣生活的自在度比在日本高出很多。這一篇的用意,是要分享我與日本當地互動時注意到的潛規則,以及我不小心誤觸犯到的經驗。
品質第一、高精密,是我們對日本品牌的印象。我有幾個交手過的日本客戶是製造商、貿易商,他們向台灣採購產品時,很在意「瑕疵率」這件事。日本要求產品零瑕疵,因此會希望台灣供應商也能盡量達標。但多年前有一家台灣廠商跟我說:「日本希望我們的產品做到 0 ppm (每批產品都全無瑕疵),但台灣廠商能做到 15 ppm (每批只有15支產品有瑕疵)就很厲害了。我們每批要做上千上萬支的,怎麼可能做到 0 ppm。」但慶幸的是隨著近年來台灣製造工藝不斷升級,現在有越來越多供應商能因應日本採購主的要求。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日本要求精準的堅持,這也反映在其他生活的大小事。例如日本客戶跟你講「早上九點整會到達」,你要不就提前十分鐘到場,要不就務必9:00準時在場,否則超過1分鐘都有可能會讓日本人感到失禮。雖然他們表面上不會明講,但在心裡已經先扣分了。被拖延1分鐘,就代表後續排好的行程被延宕,日本人會覺得困擾。
先前我和同事帶團去拜訪日本客人時,前一天晚上,客人就傳訊跟我確認,怕我忘記隔天早上9點要到達客人的公司。拜訪當天,車子在高速公路上遇到通勤大塞車,我趕緊回報。客人就問我「預計幾點幾分可到達」,我先給他粗估的時間點,他希望我快到達時務必再撥一通電話回報位置。後來只剩10分鐘路程時,我告知他目前巴士已來到某地鐵站的出口,他才終於放心。沒想到這時他還要求我:「請在抵達3分鐘前再回報一次。」
他到底在緊張什麼?為何需要我精準回報時間和地點?抵達目的地時,答案揭曉。日本客人帶著近十位主管與員工,一字排開在門外,揮手並鞠躬喊著「歡迎您大駕光臨」,很有氣勢和陣仗,還有派專人引導司機停車。所以現在你知道日本有多麼重視禮數,為何在意遲到了,沒有所謂的「差不多時間到達就好」。
如果無法守時,有些日本業主甚至會質疑,認為你連見面都無法守時的話,要怎麼確保你的產品能準時交貨?
同樣在前述的帶團行程中,我們去參訪了另一家只有20名員工的日本小工廠。話說,在我拜訪過的許多台灣傳產小工廠中,大多數環境都比較未經優化。然而,在日本這間小工廠,我和團員全都大開了眼界。
基於本文字數不宜過長,所以我只點出其中一例。日本人非常愛乾淨,我在這家日本工廠借廁所時,一開門就驚訝了。地上擺著5雙看起來很新、很厚實舒適、看起來有在擦亮的拖鞋。門上貼的使用說明寫著:「入內請穿廁所專用拖鞋 (お手洗い専用のスリッパーの着用をお願いします)。」我瞄一下廁所的地板,天啊,亮晶晶到會發光耶,看不到灰塵!比日本機場的廁所還乾淨!生平第一次看到這麼乾淨的員工廁所。
後來我問其他團員對這家工廠的印象,團員說:「廁所乾淨到嚇人,連我都覺得慚愧了,真的要跟日本人學學,改善我公司的員工廁所。」
除了廁所專用拖鞋之外,進入這家工廠的辦公室之前,會被要求在玄關脫下鞋子,換上「辦公室專用拖鞋」。這時我又驚到了,當我把自己的鞋子脫下,想要放進鞋櫃時,工廠的員工拿著「拖鞋專用塑膠袋」,幫我把鞋子裝袋後再遞給我放進鞋櫃。難怪連鞋櫃都像新的一樣。
順帶一提,當參訪結束要離開時,其中一位團員想先偷一點時間出去外面吸一根菸,但他忘了自己還穿著「辦公室專用拖鞋」,就這樣走出門口踩在柏油路上吸菸。我見狀趕緊請他進來換鞋子,還立刻向工廠老闆娘解釋會對團員做好溝通,差點犯了人家的規定。
我有個台灣籍朋友A長住日本,幾乎是半個日本人了。有一次相約在台中看電影,電影已經播到片尾名單時,我和另一個同行的朋友B想要起身先走了(其實同一時間影廳內也有很多人都起身了),我卻被朋友A用手輕輕打了一下,罵我說沒禮貌。我說怎麼了,朋友A說應該要等片尾名單都播完,開燈了才能走。我說沒人在看落落長的製作人員名單啊,A說這是為了表達對電影製作團隊的基本尊重,日本人看電影會留到播完了才起身,這是禮貌。所以我和朋友B就陪著A把名單看完,等我們起身時,廳內只剩下我們三個人,其他人全都鳥獸散,影院工讀生在默默等我們離開才能打掃我們的座位。我看著A的表情,A很心滿意足地把名單看完,甚至還跟我討論起名單中的導演和演員,完全不覺得這在台灣反而是不尋常的舉措。
從這裡就能看出日本人和台灣人,在看電影這件事上,在意的點很不同。
(以下為訂閱者專屬閱讀內容,訂閱我的沙龍解鎖全文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