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學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古人透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長期實踐,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醫藥體系。從「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到臨床經驗的累積,中藥應用往往來自對動植物特性的直觀認識,或是病患的親身體驗。這些發現經過世代傳承與醫書記載,最終形成了今日的中醫藥學。
在中藥材的組成中,植物類藥材佔有絕對多數。根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創建的《中藥材圖像數據庫》,在收錄的420種藥材中,植物類佔88%,這些藥材涵蓋**根莖(如黃芪、黨參)、葉花(如桑葉、菊花)、果實(如山楂、枸杞)、種子(如決明子、杏仁)**等,構成中藥的主要來源。
動物類藥材約佔8%,來源包括骨骼(如虎骨、鹿角)、皮膚與膠質(如阿膠)、昆蟲(如地龍、蠍子)、分泌物或脫落物質(如麝香、蟬蛻)等,這類藥材通常具有補益、活血、祛風止痛、化痰解毒等功效。
礦物類藥材約佔3%,常見的包括貝殼類(如珍珠貝母、瓦楞子)、金屬類(如雄黃、朱砂)、無機礦石(如石膏、礞石),這些藥材多用於清熱瀉火、平肝潛陽、鎮靜安神等治療目的。
這些數據顯示,中藥的主要來源仍以天然物質為主,涵蓋了植物、動物及礦物三大類。經過千百年來的醫學實踐與炮製技術,這些中藥不僅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也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留下了深刻的記錄。無論是哪一種類別的藥材,都經歷了與時俱進的調整和驗證。例如,朱砂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曾被廣泛使用於清熱安神、解毒等方面,但隨著對其肝腎毒性認識的深入,現代中醫已逐漸減少其使用,並強調合理使用和替代療法的選擇。
然而,除了這三大類別,中醫還有一類佔比極少、卻歷史悠久,且極具爭議的特殊藥材—糞便類,它們在中藥裡被分為二個大類別:1. 人類糞便藥材 2.動物類糞便藥材。這類藥物雖然名稱聽來驚人,但其應用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經過千百年的醫學實踐而來。
因此,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盲目地鼓吹糞便類中藥的使用,而是希望補充說明其歷史與應用,避免中藥因誤解而被全盤否定。
我也希望讀者客觀看待和理解,在沒有現代醫學技術的古代,許多現今常見的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類固醇)並不存在,醫者只能依靠自然界中的一切可用資源來探索治療方法。當人們發現某些人體排泄物能有效治病時,這些物質便被納入中藥的一部分。
--------------------------------------
糞便類中藥的使用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規範,並非任何野生或家養動物的糞便都可直接入藥。
1. 不可擅自使用動物或人類糞便入藥:自行採集或使用未經檢驗的糞便可能含有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2. 現代中醫師僅允許使用嚴格來源的特定藥材:即使是註冊中醫師,也只能使用經過認可的中藥材進口商,並嚴格經由藥典標準檢驗的極少數糞便類中藥,且須經過適當炮製(例如高溫處理、發酵等)以確保安全性。
3. 部分糞便類中藥已經逐步淘汰:隨著現代醫學技術進步,許多糞便類中藥已經有更安全的替代品,因此臨床應用已大幅減少。
--------------------------------------
1. 人溺(人尿)
功效:未經人事的男童尿曾被古人視為清熱解毒的上品,特別用於治療口瘡、燙傷、喉嚨腫痛等病症。
軼事與學術引用:在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對童子尿有著特殊的崇敬,認為它能化解邪氣,改善身體狀況。這一觀念至今依然存在於一些地方,甚至有特定的市場專門販售「童子尿」作為療法的產品。”歷代醫書對於人尿的功效記載甚多,如李時珍便指出小便能治肺病,「引火下行」。由於小便由精氣變化而來,與血同類,故亦能治諸血病。方家稱人尿為「輪回酒」、「還元湯」,顯然用於身體補益與修煉,這些都反映了民間對於人尿(尤其是童便)的神效深信不疑”(陳秀芬, 2016, 頁93)。
2. 人中白
功效:長期存放的尿液在陶器內壁形成結晶,經刮取並乾燥後入藥,具有降火、止血、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鼻血、咳血等症狀。
軼事:人中白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本草綱目》中便有詳細記載,古人認為這種結晶具備神奇的療效,尤其是在止血方面,甚至被視為治療內傷、外傷的靈丹。
3. 秋石
功效:別名秋丹石、秋冰、淡秋石,性味咸寒,具有固氣澀精、明目清心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弱骨蒸、小便不利等症狀。
軼事:秋石最早可追溯至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這一古籍中有提到「淮南煉秋石」的做法,並認為這種由尿液製成的藥物有長生不老的神奇效果。儘管現代的市售「秋石」多以食鹽熬製而成,與古籍記載的製作方法不同,但其在古代對修煉者的重要性依然值得一提。
4. 人中黃
功效:將人糞與甘草粉裝入竹筒,浸泡數月取出,經風乾處理,主要用於清熱解毒。
軼事:人中黃的製作過程相當繁瑣,需要長時間的浸泡和發酵。據傳,唐朝的皇宮中曾使用這種藥材來治療高熱不退的疾病,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極為珍貴且有效的藥物。製作過程中,竹筒內的甘草與糞便的結合,經過數月的浸泡,最終形成一種強效的解毒藥物。現代醫學雖對其安全性提出疑慮,但在人中黃的傳統應用中,這一過程被認為能清熱解毒,治療各種熱病和瘟疫。根據《本草綱目》及相關醫書的記載,這種藥材曾經在帝王御醫中廣泛使用,尤其在治療溫病、瘟疫和高熱等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劉婧 & 譚周進, 2022)。
5. 金汁(糞水)
功效:古籍記載金汁經過處理後可用於涼血止血、解毒。但此藥材在現代已完全被淘汰於臨床中藥名冊。
軼事:金汁雖然主要是以人類糞便經過特殊處理後製成,其歷史可追溯至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使用糞汁製成的「黃龍湯」(現代中醫方劑也有一味不含糞便的也叫黃龍湯的方劑,所有成份都來自植物,有趣的是現代黃龍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還有幫助排便,二者不要搞混了)我們再回到含有便便成份的古代黃龍湯,其實在明代的時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金汁的製備方法和療效。製備過程中,金汁首先被淋於棕皮和棉紙上,這些表面材料會吸收糞汁過濾,再將清汁放入新瓮中,並埋入土中一年,取出後呈現清澈如泉水、無異味。年久者其效果更佳。金汁的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常用於治療實證發熱、溫病發熱等症狀。這表明古人認為金汁能夠去除體內的濕熱,並幫助緩解由此引起的發熱症狀。另外在清朝光緒年間,泉州的「泉郡施藥局」曾根據傳統方法炮製金汁,並將其應用於實際醫療中。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糞便類中藥的使用逐漸減少,現代醫學對其療效和安全性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對於糞便中的微生物活性。根據研究,中藥在煎服過程中溫度可達100°C以上,這樣的高溫會使得微生物群體失活,因此金汁和人中黃在煎服後可能並非依賴其微生物發揮治療作用(劉婧 & 譚周進, 2022)。這些現代研究表明,金汁的藥效可能並非來自其微生物,而是來自其他化學成分,這也是當前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的領域。
1. 夜明砂(蝙蝠糞)
功效:性味辛、寒,主要作用於肝經血分,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積的功效。臨床上,夜明砂常用於治療各種目疾,尤其對肝熱引起的目赤、白睛溢血(眼球膜下出血)有顯著效果,能幫助消散眼內的瘀血。
軼事與文化背景: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給人神秘而可怕的印象,特別是與吸血鬼或黑暗不祥的聯想,使其成為萬聖節的代表性符號。然而,蝙蝠在中國古代農村社會中卻是吉祥的象徵,民間認為蝙蝠能帶來福氣。在農業中,蝙蝠有益於農作物的生長,因為它們以昆蟲為食,幫助減少害蟲。其糞便不僅被用作中藥,還作為便宜的農業肥料,具有實用價值。在中文語境中,蝙蝠的「蝠」字與「福」字同音,這讓蝙蝠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了幸福、福氣的象徵。傳說中,若蝙蝠進入家中,將被視為吉兆的降臨,象徵著好運即將到來。(香港中文醫學學會, n.d.)
2. 五靈脂(鼯鼠糞)
功效:活血止痛,適用於瘀血作痛、跌打損傷、痛經等。
軼事:五靈脂來自鼯鼠的糞便,歷代中醫將其視為治療血瘀、疼痛的良方。對我個人而言,五靈脂算是我最常用也愛用的一味糞便類藥物了,但不是直接食用,是成為少腹逐瘀湯這個婦科經典方劑的一味藥,用於經痛或下腹部的血瘀型疼痛,在治療月經不調和痛經中效果顯著。
3. 蚕砂(蠶糞)
功效:祛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腹瀉、皮膚瘙癢等症狀。
軼事:蠶糞的使用歷史悠久,古人認為它對於治療由風濕引起的四肢痹痛具有奇效。蠶糞的應用範圍廣泛,從風濕性關節炎到皮膚過敏,皆可見其身影。至今,在某些地方,蠶糞仍被視為民間療法,特別是在治療皮膚瘙癢和過敏性疾病方面。雖然在查詢蠶糞的文獻和軼事時並未發現特別有趣的故事,但卻發現了一味我自己也未曾聽過的方劑,叫做“移屍滅怪湯”(聽起來真威風呢~)。這方劑被用於治療「傳屍癆」,這是指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症狀包括發燒、盜汗、咳嗽、咳痰、咯血等。由於古代醫療條件有限,結核病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因此被稱為「癆病」,而「傳屍癆」則指結核病患者去世後,屍體中仍含有大量結核桿菌,與健康人接觸可能會引發感染。古人對此疾病極為恐懼,甚至會將感染者隔離以防止傳播。這些歷史背景讓我們對蠶糞的應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強調了古人對於結核病的治療困難與恐懼。(雲端中醫, n.d.)
4. 望月砂(兔糞)
功效:具有清熱解毒的效用。
軼事和文化背景:兔糞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的解毒藥物,特別是在中醫中,兔子長期食用植物草料,其糞便被認為富含自然界中的治療成分。兔糞在中藥中主要用於治療腸胃不適和體內濕氣過多的情況。雖然目前在文獻中並未明確有太多關於其的軼事或民間故事,但根據其名稱「望月」來看,可能與月亮有某種象徵性聯繫。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通常象徵著圓滿、清明與健康,而兔子則是中國傳統中月亮的常見象徵之一,並且與嫦娥的傳說密切相關。這種文化背景可能暗示兔糞(望月砂)在中醫中被賦予了特殊的療效與象徵意義。
5. 雞矢白(雞糞)
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行水消積,破石淋二便,小兒腹瀉。
軼事:雞糞在古代被視為一種安全且有效的藥材,特別是在治療兒童腹瀉方面。據說,古人會用雞糞製成藥丸,並將其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來治療嬰兒和小兒的腸胃問題。這一方法在古代醫書中屢次出現,且被認為是治療腹瀉的良方。在現代中醫的應用中,我查到中醫名家倪家廈《人紀之神農本草經》影片中逗趣的談及真品難尋,可以在郊游時看見放山雞的不要放過。雞屎白治療腹水是上等的藥物,大約一錢足矣,或是加一勺米酒治乳癰(產婦乳腺發炎)。
6. 白丁香(麻雀糞)
功效:消積、明目,常用於治療積聚、疝氣、目翳、癰疽瘡癤、扁桃體炎等症狀。
軼事:麻雀糞在中醫中有長久的應用歷史,古人認為它對於清理體內積滯、疝氣等問題具有獨特效果。據《本草綱目》記載,麻雀糞也能治療目疾,並且有消腫的效果。這使得它成為古人常用的多功能藥材之一。
--------------------------------------
談及糞便入藥的歷史,就像古人對醫藥極限挑戰的實驗,充分展現了「物盡其用」的精神。在醫療資源極度有限的年代,這些藥材確實發揮了它們的作用,讓無數病患得以恢復健康。當然,放在今天,這類藥材的使用早已大幅減少,甚至成為醫學歷史中的小眾話題,供後人學習、研究,或者在飯桌上當成奇聞軼事來震懾各位的食慾。
但身為一個中醫師,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並非只是為了增加大家的「獵奇知識庫」,而是希望解開誤會,讓更多人了解中藥的多樣性。畢竟,醫學的發展歷程從來不乏讓人「細思極恐」的療法——就連西方醫學,也曾有過放血治百病、四體液學說,甚至早期的水銀療法。更有趣的是,近年的研究顯示,「糞便菌群移植」(FMT,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已被正式應用於治療某些腸道疾病,讓這種古老的療法以更科學的方式重返醫學舞台。
最後,無論你是抱持著學術探討的精神,還是純粹來湊熱鬧的,都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來新的視角。如果下次聽到「古法神藥」的說法,不妨多問一句:「這到底是什麼做的?」畢竟,醫學的進步,從來都離不開這樣的好奇心(以及適當的懷疑精神)。
--------------------------------------
1. 醫砭網站. (n.d.). 中醫藥資源資料庫. 取自 https://yibian.hopto.org/db/?fno=320&lc=tw
2. 中藥材百科網. (n.d.). 秋石. Retrieved March 12, 2025, from https://www.zysj.com.cn/zhongyaocai/qiushi/index.html
3.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n.d.).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 取自 https://library.hkbu.edu.hk/electronic/libdbs/mmd/index.html
4. 香港中文醫學學會. (n.d.). 【哈佬喂系列】夜明砂 (即蝙蝠糞). 取自 https://cmk.ha.org.hk/zh-cht/information-index/news/中醫奇趣/halloween_bat
5. 劉婧, & 譚周進. (2022). 金汁、人中黃入藥考究. 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30(19), 865-870. https://doi.org/10.11569/wcjd.v30.i19.865
6. 陳秀芬. (2016). 從人到物 ——《本草綱目‧人部》的人體論述與人藥製作 (頁9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取自 https://www11.ihp.sinica.edu.tw/storage/w2_file/2863HIRgaWJ.pdf
7. 雲端中醫. (n.d.). 移屍滅怪湯. 取自 https://cloudtcm.com/formula/39756
8. Picture Reference
Playbuzz. (n.d.). Emoji quiz. Playbuzz. Retrieved March 13, 2025, from https://www.playbuzz.com/rtlnieuws11/emoji-qu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