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深處,情濃似酒;君子之交,卻淡如水。如果每一段感情到最後,戀人都將是朋友。我們最該學習的,並非只是如何去愛;而是在愛之前,先學會自處。」—吳若權為《學會用情》寫的推薦序
有些人相愛相殺、糾葛盤根錯節;有些人相知相惜,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因為某些互補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因而對生活有了走下去的動力。
看過彼此珍惜互相扶持、羨煞旁人的夫妻;也看過冷漠破碎、相看總相厭的兩人關係。(當然還有更多其他種樣態⋯⋯)
用緣份兩字來總結總是太過容易與輕描淡寫,其中的情感變化與課題卻是往往複雜到讓當事人也霧裡看花。
/
在蔡壁名老師的《學會用情》書中,探討如何做到「欲而無咎、愛而無傷」,覺得這真的是一種超高的境界。
第一單元以「當思念成疾」為名,便可知愛一個人能帶來力量,也能遭致疾病(心疾有時比身體上的傷還具破壞性)。
「情傷到底能有多傷?你今天的情緒、心神、你心中所有受傷的感覺,也許別人早忘了、不在意了,也許有一天連你自己都覺得已經能放下了,但其實有一個朋友會永遠幫你記住,那就是你的身體。身體會記憶心神的傷,心情的傷會在身體留下痕跡。」
尚未翻完整本書,但就目前所閱讀的部分,有很深的感觸。
一直覺得另一半就像是一面鏡子,能讓我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因為與另一個人的緊密互動,會戳破許多表面的假象,掀起人性最脆弱的一面。
在一段關係中,常常會因為彼此的靠近而產生兩個「自我」的碰撞,這些碰撞可以成就美好的火花,讓彼此進化成更好的模樣,也可以變成擦槍走火兩敗俱傷。
/
其實我不相信亙古不變的愛情,縱使有時候看到這種電影仍會感動落淚。之所以感動,也許某部分是因為那樣狀態的愛情,始終塑造了一種自己有可能成為其他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價值感吧。
但現實生活總不是童話故事。如果把自己的價值感完全建立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感覺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會想再次反思:在關係裡面,我已經學會自處了嗎?又何謂自處呢?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