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你焦慮了嗎?
我想最近這段時間,應該是許多人 AI 焦慮最深的一段時間。天天看著各種工具推陳出新,一下是 DeepSeek 橫空出世,轉頭就是 OpenAI 推出 ChatGPT 的新功能,再來又是各種自動化工具,什麼 n8n、Make 等等。然後,看著最與世無爭的 Claude 也推出了 3.7 版本的新模型(你到底什麼時候要加上連網搜尋啊?)。Gemini 雖然在發佈 2.0 之後沒有什麼大動作,但也不斷地在強化 App 端及免費用戶的功能性。雖然作為 Advanced 訂閱用戶的我,更希望看到 2.0 Pro 正式版或是 Thinking Pro 模型,不過目前看來,都是在為 5 月的 Google 大會做準備。(結果文章撰寫期間,Gemini就把深度研究功能升級到了2.0,試了一下效果很不錯,Flash也加上了生圖功能)然後這幾天,又都在討論 AI Agent 跟 MCP 以及 Manus,著實是幾天一變,眼花撩亂,看不過來。
除此之外,或許你也會在各種社群平台上,看到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用這些工具做出了什麼應用,怎麼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流程,讓自己更加輕鬆。緊接著,就看到海內外出現了各路 AI 講師,手上捧著他們精心準備的課程來到你面前,向你說著這些學了將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多大的改變。一切資訊都在告訴你,AI 時代瞬息萬變,你不跟上就落伍。然後,你可能就會開始想著:「我是不是也應該好好學學,讓自己也能用 AI 做點什麼呢?」
在這幾週,我也跟大家一樣,看著滿天飛的新資訊,也一直想著我是不是也能用 AI 做些小工具,甚至是自己做一款遊戲呢?但每當我思及至此,就會接踵而來一個問題:「做這個要幹麻?」畢竟我自己是一個自我實現必須要搭配實際目的的人,而且我也一直是沒啥創意跟想法的人。所以,用 AI 做些什麼這件事,目前為止也一直僅停留在想想的階段。那我焦慮了嗎?確實焦慮,但是也讓我可以慢下來思考:「我真的需要做些什麼嗎?」
誠然,目前網路上確實有很多透過 AI 賺錢的人出現,讓人有種跟著搭車、學著用 AI 做點什麼,自己就也能賺到錢的錯覺。但靜下心來看看賺到錢的那些人,除了少數是真的天時地利人和、一炮而紅之外,大多數其實在此前就有了一定的名氣、經驗、人脈積累,AI 對他們而言,只是換了一個更稱手的工具,做了自己本來就很熟悉的事情。
那麼,我是在勸人不要跟風用 AI 嗎?也不是。我自己也持續在學習,看看我能夠用 AI 做什麼,或是 AI 能夠幫到我什麼。畢竟先不提能不能拿來賺錢,我個人覺得作為一個遊戲行銷,時刻保持對於外界環境的關注,並時刻吸收各種新知,從不同領域的案例中攫取靈感,作為自己經驗的養分,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每天都會花上一定的時間遍歷遊戲新聞,甚至做成週報分享。
目前在工作上,我用到 AI 最多的地方,就是把各式簡報丟給 AI,讓它幫我把裡面的所有內容整理成各種表格,然後我再微調內容,貼到一頁 Sheet 上。這樣不論是內部提案還是結案報告,我都可以用一頁最精簡的內容快速報告,也讓內部快速吸收與決策。
另外,就是之前做問卷調查的時候,也將問卷資料全部丟給 AI,讓它整理數據、分析文字,去彙整報告。雖然這個內容的結果,還是有不少地方需要人為介入調整,但確實也幫我節省了很多時間。剩下的一些地方,就是比較常規的翻譯,或是讓它比較兩個報告的內容,列出不同點。
至於我有沒有想過讓 AI 直接出企劃呢?當然也是有的。但是按我自己的經驗下來,目前這個部分,AI 還是比較難堪大用。因為 AI 知道多少,取決於它的資料庫裡面有多少內容,但是行銷經驗以及執行心法等等,其實一直以來都鮮少有人分享。所以,AI 出現的內容都只能說很淺層地告訴你可以做 A、B、C、D,以及可能可達成的目的。但是這些內容是不是真的適合你在做的項目,AI 不會知道。但它確實是可以幫你節省不少寫常規內容的時間,但是最重要的核心創意,依然只能靠人的觀察與經驗去思考出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 AI 應用上,目前用得最多的都是程式設計。因為程式設計本身就是一個結構化,且與機器直接互動的工作。所以,程式設計師用下指令的方式與機器互動,減少了編寫程式的時間、精力。但是企劃、行銷、營運等工作,最終都是與人互動的工作。這些工作除了看數據這種結構化的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看玩家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接收真實的情緒反應,將其結果內化成自己的經驗。而這些無法被量化的內容,都是AI目前很難幫上忙的,甚至是買量投放,AI 可以根據數據去推論投放的優化策略,但是人對素材的感受,也依然需要人來把握。不然 AI 也只是知道這個素材好,但不知道這個素材為何好。
所以,作為一個遊戲行銷,AI 對我而言,就是輔助我大幅節省時間的工具。它能夠幫我處理掉很多從零到一的基礎內容,讓我直接做從一到十,甚至一百的內容發揮(也多了更多摸魚的時間)。當然,偶爾我也會叫它幫我出些點子,作為我思考創意的輔助。不過目前來說,結果都還算不上令人滿意,期待後續能夠更加進步。
我從去年 11 月開始寫文之後,由於想著初期經營沒有人氣,就分散到不同的平台都做做看,試試水溫。然而,這個做法便導致我每次新文章寫完後,就要花上一段不短的時間複製、貼上,然後調整每個平台的發文設定。如果都是純文字那還好說,如果是有圖片的話,那每個平台另外上傳、調整,又得再多花一些時間。所以在前面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想著要找時間好好學一下 n8n 或 Make 這樣的自動化工具,來解決我這個問題。然而,我還沒來得及學,大家就開始討論 MCP 跟 AI 代理人了。不過,由於後來又開了 Ghost,發現在 Ghost 上的文章及圖片複製分發到其他平台都可以完美貼上,所以也算是一半程度地解決了發文麻煩的問題。
除了寫文之外,我也每天會看大量的遊戲業界新聞資訊,來掌握業界動態。但每天刷的內容有大概 30-40% 的內容都是重複的資訊。所以,也一直想著要用 AI 來幫我自動過濾我想看的內容給我。不過這個目前我還沒找到好的方式。雖然我也試過直接用各家 AI 的深度搜尋,直接幫我抓一段時間內的新聞內容出來,但效果也是達不到我的想像。所以,目前的兩期週報都是我自己篩選值得一說的新聞,然後用 NotebookLM 來抓出新聞摘要與連結。但是 NotebookLM 的生成結果問題也是很多,不是漏掉兩三篇新聞,不然就是亂產生連結,讓我自己還要重貼。但不透過它輔助,我做週報的時間大概還要再多出 2-3 小時,所以還是得持續使用與摸索更適合的方法或指令,讓其生成的內容更具實用性。
在這篇文章撰寫的期間,我其實也一直在思考要用 AI 做些什麼事情。然後想著想著就決定,不然就來實驗看看,讓 AI 教我做一款小遊戲吧!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的遊戲行銷,其實一直有個當遊戲製作人的夢想。而以前任職的公司也曾經考慮過代理遊戲,並且讓我負責該案件。不過最終還是因為判斷代理後的商業成績應該不會太好,故最終沒有實現。
目前想做的方向上,是給上班族在忙裡偷閒時,獲得一點可愛的快樂。然後結合番茄鐘之類的輔助專注的功能進去,結合一點工具屬性。總之,目前先開始從引擎學起,也再幫自己點一些額外的技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