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玉米粒可以是包包嗎? 雪白的冰淇淋可以是婚紗?
在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的世界,微型人偶的世界可以結合食物,讓玉米粒變成包包、訂書針可以是摩天大廈。
田中達也在IG上堅持日更13年,而為了能夠每天都有創作,田中達也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化靈感創作方法。這次的展出中,田中達也不藏私的分享出來。
▌在日常生活中記錄
在生活中,養成隨手紀錄的好習慣,並且用一句話完整記錄下來。例如:「花椰菜可以當成樹」。再將這些靈感進行排序,區分出執行的優先順序。等到要創作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順序開始進行。
▌從形狀、顏色、角度解構
▌建立「靈感抽屜」,來連結靈感
田中達也稱之為「靈感抽屜」,我覺得稱之為「靈感矩陣」更適合。
就像白色的「米」,可以是「白雲」也可以是「泡泡」。
當思考到「花椰菜」是「白雲」的時候,你就可以再延伸一下,說不定「花椰菜也可以做成泡泡」
透過這樣不斷地把新的靈感跟舊的想法連結起來,你的創意就會源源不絕!
這讓我想起了書選閱讀|點子流:從靈光一現到系統創新,讓創意成為可累積的資產提到的觀點「創意並非神來一筆,而是一種可以衡量、訓練,甚至流程化的能力。」
書裡面還講到要怎麼打造個人的「持續創意」機制:
1.寫下創意日記,每天產出10個點子
2.建立看得見的創意庫
透過不間斷的建立創意庫,當面對到需要的時候,可以有效的複用這些點子,並且在點子之間持續連結,讓這些想法能更加成熟。
所以說,好的靈感不會從天而降,而是要靠我們有系統地持續累積。
知名的日更攝影師田中達也,之所以能夠13年間創作不輟,靠得就是系統化地捕捉生活中的靈感,並且透過靈感與靈感間的連結,打造一個可持續創作的靈感庫。
這周末去電影院看了《米奇17號》,整個廳院幾乎坐滿。
但走出廳院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失望。
我跟大部分人一樣,是透過《寄生上流》認識奉俊昊導演的。但相比《寄生上流》的精緻與寫實命題,米奇17號在眾多議題上都有帶到。但就像是一幅塗抹過多顏料的油畫,讓人看不出主題。
劇情:故事設定是在科技發達的未來,透過人體列印以及記憶轉印技術,可以讓人們從事高度危險的工作(消耗工),萬一發生事故,再依靠科技將人類重新列印並複製生前記憶進去(重生的概念)。但在一次的意外,米奇17號沒有死亡,卻發現米奇18號已經被製造。兩個人成為了不允許存在的複數人。
《寄生上流》黑色幽默迷人的地方是,它可以透過一連串荒謬的事件環環相扣,最終導致了一個悲劇。然而在《米奇17號》中,一連串的荒誕的事件卻讓人看不出關聯。
米奇的背景與童年創傷,沒辦法帶出米奇優柔寡斷的價值觀。米奇身為消耗工的特殊設定,卻看不出在生命輪迴中的意義。以及故事中比較明顯的主軸,貧富差距與身分差異的對抗,也看不出在反抗過後的命題。
想講的東西太多,整個作品變成一個講話邏輯發散的演講者。
創作者有四大價值:工具、觀點、策展、情感。
很有趣的觀點,AI可以變成幾乎完美的人,但個人經驗還有不完美就是AI的弱項了。這篇讓我也想到朱騏的《AI時代的內容寫作本》提到的「AI 雖然能產生大量內容,但無法創造真實經驗」
這本書很適合工作中需要常做簡報的上班族,透過DTM的框架,可以複用成功經驗產出高品質商業簡報。書中也提到很多可以馬上學習的簡報圖例,有時候上班的時候翻一下還挺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