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開始創業、寫文、設計、創作時,常常會問自己:「我該做什麼?」這個問題看似很自然,但其實,這個問題不一定是最能幫助我們做出明智決策的。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在工作中經常會被要求做各種任務,無論是客戶的需求還是市場趨勢,他總是忙於做事,卻覺得越做越無法有效進步。這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觀點:很多時候,關鍵不在於做什麼,而是在於不做什麼。
舉個例子,假設你今天開了一家新餐廳,最初你會問自己:「我要賣什麼菜?」但如果你轉換一下思維,問自己:「我不應該賣什麼菜?」這樣就能幫助你過濾掉很多不符合品牌定位的選擇。你會發現,放棄一些看似有潛力的選項,反而讓你的品牌更有焦點,能吸引到真正合適的客群。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功的品牌,並不是一開始就把所有可能性都塞進去,而是先選擇剔除,將焦點放在少數能夠真正代表品牌核心的產品或服務上。關鍵在於選擇性的放棄,而不是盡量多做。
同樣的,這種思維也可以應用到個人品牌上。很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如何提升自己的曝光度或如何做更多的內容創作,但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或許是選擇集中於某一特定領域,並專注於深入發展,而不是什麼都做。
行銷的本質,其實就是透過篩選,來幫助品牌找到自己最核心的定位,從而精準地吸引目標受眾。所以,下次當你覺得迷茫時,試著反過來思考,問問自己:「我不該做些什麼?」或許,這樣的問題能幫助你快速找到清晰的方向。
這不僅是企業的智慧,也能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找到答案。
敗生活提醒你:行銷不只是要告訴別人你在做什麼,有時候,懂得不做某些事,才能讓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