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信心(馬可福音16:9-2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聖經的不確定性


上週提到馬可福音的結尾在第8節,第9~20節不是馬可福音原著,而是後人抄錄聖經時增添進去的。歷史最久的聖經古卷被視為最原始的資料,後期發現的古卷可能是參考原始資料的二手資料。因此,我們在閱讀聖經時,有些註腳會寫「有些古卷有下列結語」,代表這些古卷的敘述是後期的二手資料。例如,獨家新聞是最原始的採訪資料,其它媒體會分享獨家新聞並加油添醋,準確度自然不比原始資料準確。

 

因著科技的進步,考古學可以分辨哪些經文是增添進去的。但信仰團體會感到不安,因為聖經如果是拼拼湊湊的歷史資料,經文的神聖性與絕對性會被質疑。例如,《製造耶穌》這本書的作者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分析許多聖經的矛盾與錯誤,作者也從基督徒學者變成無神論學者。我在學習聖經的過程中,曾經也懷疑聖經的神聖性與絕對性,甚至覺得耶穌是人所造的神。

 

在基督教界裡常有兩派的人爭論不休,一派認為「聖經無誤論」、一派認為「聖經有誤論」,比較溫和、折衷的派別則認為「聖經為有限的啟示」。經文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因著時代變遷、考古科技的發展、翻譯上的變化,原始的聖經版本已不可考。因此,市面上有不同版本的聖經譯本,說明沒有十全十美的原始聖經。

 

當我們在閱讀經文,要接納經文翻譯的有限性,因為閱讀經文的目的,不是要證明聖經無誤,而是從經文中的神學意涵,去認識上帝的本質與啟示。如果執著於經文的無誤,或許經文將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偶像,失去聆聽上帝話語的機會。因此,我認為敬虔的人擁有謙卑學習的心,承認經文的不完整,並在閱讀經文時會小心翼翼尋求上帝真實的旨意。

 

馬可福音的長結語比短結語有連貫性


馬可福音的其它古卷,有長的結語及短的結語。這兩種結語導向共同的意涵,就是「耶穌親自差遣他的門徒」(短結語,16:10)以及「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長結語,16:20)。但短結語不如長結語有連貫性。馬可福音16章8節說「她們(婦女)沒有把這些事告訴任何人」,但短結語卻說「婦女去見彼得和他朋友,把所聽到的都向他們報告」(16:9)。這顯然前後不一致。長結語的敘述則強調門徒不相信「抹大拉馬利亞」及「兩個往鄉下的門徒」的報告,直到耶穌顯現並責備十一門徒,他們才願意相信。

 

長結語比短結語有連貫性,但兩者想表達的意涵不同。短結語想表達的意涵,似乎強調門徒馬上相信婦女的報告,並被耶穌差遣去傳布永恆拯救的信息。短結語似乎簡化信仰歷程,從「聽見就相信」、「差遣就去傳福音」,把門徒簡化成聽命行事的機器人,缺少人性的一面。現實的人性,不可能單單聽道就行道,大多是不信及頑固。因此,長結語增加了門徒的「不信及頑固」

 

當耶穌顯現給抹大拉馬利亞,門徒不信;顯現給兩個往鄉下的門徒,其他門徒依然不信。直到耶穌顯現給正在吃飯的十一門徒,責備他們缺少信心又頑固,他們才願意相信耶穌的復活。或許,人性的不信與頑固才是真實的人生,才是教會原始的樣貌。我們不需要幻想教會的美好,或為教會建立一個美夢,因為這些夢想的教會是不切實際的假象。

 

如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牧師說:

「無論他個人的動機原本是多麼地尊貴、嚴肅和具有犧牲精神,一個更愛他所夢想中的教會的人,總會受傷害。」(《牧師?》,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黃占竹譯,香港:道聲,2004,p212)

教會不應該成為個人或團體夢想中的教會,也不應該透過包裝及行銷來述說教會的偉大及美好。或許,教會應該如實展現該有的樣式,承認教會裡都是有罪的人,才懂的倚靠上帝的憐憫,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

 

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


透過長結語的「不信又頑固」,我在思考:為什麼馬利亞及下鄉門徒的報告,十一門徒不信又頑固呢?是否不信又頑固是人類的通病呢?尤其面對兩極化的新聞媒體,各說各話的報導讓我很納悶:我到底該相信什麼?哪一家媒體值得信任?新聞是否藏有意識形態及偏見?

 

美國心理學家陶德.羅斯(Todd Rose)說:

「信任有很多種形式,但說到底,信任就是對其他人有信心,認為其他人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會履行自己的責任。」(《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劉維人譯,台北:平安文化,2023,p251)

可惜,信任這個詞似乎不適用在兩極化的社會,我們不相信其他人會扮演好角色,也不相像其他人會履行自己的責任。

 

無法信任立法委員,因為兩派人馬鬧得天翻地覆;無法相信所選的政府官員,因為貪污、關說的比比皆是;無法相信國家司法,因為類似案件卻有不同判決;無法信任政治人物,因為選前選後政見不一;無法信任美國政府,因為政策反反覆覆;無法信任中國政府,因為不斷騷擾台灣;無法信任視訊及通話的對像,因為AI詐騙手法不斷升級。因此,整個社會已進入「深度懷疑時代(Deep Doubt Era)」,影響我們之間彼此的信任。在真相與虛構間難以分辨的時代,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

 

耶穌要門徒相信:「16信而接受洗禮的,必然得救;不信的,要被定罪。17信的人有行這些神蹟的能力:他們會奉我的名趕鬼,說新的靈語,18用手拿蛇,喝了有毒的東西也不受傷害,按手在病人身上,病就好了。」這段經文用在現代社會,反而造成更多的疑惑。如果「信而接受洗禮必然得救」,或許我們還願意相信。但有些人信而洗禮,但信仰生活卻不堪入目,他們還會得救嗎?接著「信的人有行神蹟的能力」,有趕鬼、說靈語、手拿蛇、喝毒不受傷、按手能治病的能力,我們同樣會疑惑。

 

我曾經在強調趕鬼及說靈語的教會聚會,常有不夠敬虔、不夠認真的自卑感,因為這兩項我都不會。至於手拿蛇、喝毒不受傷的神蹟,如果網路搜尋牧師被蛇咬就會出現美國牧師被蛇咬死的新聞。新聞記載牧師曾經八度被蛇咬,透過禱告得到醫治。這次被響尾蛇咬仍堅持不就醫,沒想到這次上帝不買單。按手醫治同樣讓我焦慮,因為每次替病人禱告後,病況沒有好轉反而變嚴重,我因此陷入更深的懷疑,認為自己是不信上帝的牧師。因此,如果聖經記載的神蹟都在懷疑,那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

 

上帝這頭巨象摸不完


有一則「盲人摸象」的寓意故事:國王為自己準備餘興節目,邀請一群盲人去摸大象的不同位置,有人摸頭、鼻、腳、尾巴等,然後要求盲人描述大象的模樣,描述最正確的將獲得獎賞。每個盲人給出不同的答案,為著領取國王的獎賞而堅持己見,結果他們吵成一團還上演全武行。國王看著一群盲人堅持自己所知的事實爭論、打架,他為此感到很興奮。

 

這個故事在述說一件事:我們自以為掌握部分的事實,就認定自己已經知道全部的事實,甚至固執不願相信其他人掌握的部分事實。目前台灣就像「盲人摸象」,故說各話、各自表述事實,拿著大象尾巴自以為知道大象的全部。例如,政論節目的名嘴。或許,每個人說的都是事實,但不是全部的事實,而是部分事實。因此,新聞媒體、網路平台、社交軟體提供的資訊,我簡稱為「碎片化的訊息」,資訊很短暫且不完整。

 

資訊短暫且不完整,這與我們使用網路媒體的習慣有關。例如網路流行的短影音,原本預計10點要睡覺,但睡前手機滑臉書、YT、IG的短影音,好看又不佔時間,結果一滑就超過12點了。短影音造成資訊的「碎片化」,讓我們無法專注且完整的看完整個資訊,或者只看標題卻沒有耐心閱讀全文。另外,這種碎片化資訊也使大腦產生不正確的連結,如台灣諺語「講一个影,生一个囝」。

 

碎片化的社會現象間接影響基督教會,信仰漸漸成為「碎片化的信心」。如果只著重「手拿蛇」、「喝毒不受傷」碎片化的信心,就會像被蛇咬死的牧師,呼略信仰的其它面向。有些教會也是如此,只著重自己摸到的尾巴,將趕鬼、醫病、說靈語視為大象的全部,這種「碎片化的信心」不會讓我們對上帝更敬虔,只會讓我們對上帝更無知。

 

蔡榮芳教授所撰寫的《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他認為台灣長老教會承襲巴克禮牧師、馬偕牧師啟蒙教育的基礎,我們發展一種「學術加上敬虔的精神」(《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蔡榮芳,出版社:玉山社,2023,博客來電子書)例如我就讀的台南神學院,老師會叮嚀學生:「要成為一位好牧者,首先要成為一位好學者。」「學術加上敬虔」是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因此長老教會很注重信仰的教育。

 

如果上帝是那頭大象,我們是那些盲人,我們除了敬虔之外,還要嚴謹的摸清楚上帝的每個部位,避免對上帝的認識「碎片化」。但不要忘記,要摸清上帝這頭巨象,要付出的時間、精神、代價非常龐大,需要我們一輩子去學習。因此,馬可福音雖然記載其它古卷,但不會失去聖經的神聖性,也不會失去我們對上帝的信心。透過學術的思考,再加上敬虔的態度,才會明白我們所信、所知絕對不是「碎片化的信心」。盼望,在尋找上帝這頭巨象的過程中,我們能專注、用心、全面性的認識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0會員
60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盧雲:「靈性的生命就是一個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的生命,這生命將釋放我們,使我們在軟弱時仍能剛強、被擄中仍能得自由、痛苦中有喜樂、貧困中有富足,在一切都要往上走的世界裡,走在那條向下的救恩之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49)
Thumbnail
2025/04/26
盧雲:「靈性的生命就是一個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的生命,這生命將釋放我們,使我們在軟弱時仍能剛強、被擄中仍能得自由、痛苦中有喜樂、貧困中有富足,在一切都要往上走的世界裡,走在那條向下的救恩之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49)
Thumbnail
2025/04/19
宋泉盛牧師:「死亡可以是最大的醫治,它可以是最奧秘的慶典。死亡終止舊的生命,而使新的生命得以開始。死亡終結舊的關係,讓新的關係可以進行。死亡為舊的時代劃上句號,讓新的時代能夠啟動。如果這是死亡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慶祝嗎?」(《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95)
Thumbnail
2025/04/19
宋泉盛牧師:「死亡可以是最大的醫治,它可以是最奧秘的慶典。死亡終止舊的生命,而使新的生命得以開始。死亡終結舊的關係,讓新的關係可以進行。死亡為舊的時代劃上句號,讓新的時代能夠啟動。如果這是死亡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慶祝嗎?」(《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95)
Thumbnail
2025/04/12
黃彰輝牧師:「一個人的母語是他(她)所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制禁止母語,就等同磨滅一個人的人格認同。那幾乎像把人當物品、隨意將它塑造成別人的形狀······」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蔡榮芳,出版社:玉山社,2003,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04/12
黃彰輝牧師:「一個人的母語是他(她)所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制禁止母語,就等同磨滅一個人的人格認同。那幾乎像把人當物品、隨意將它塑造成別人的形狀······」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蔡榮芳,出版社:玉山社,2003,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Thumbnail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