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晚上我們去餐廳幫你慶生」
「我不要!」
這大概是許多爸媽都熟悉的場景——孩子明明喜歡,卻說「不要」。當下我也有點迷惑:是害羞?還是不想成為焦點?
但等到晚餐時間,我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
到了餐廳,星星看起來比誰都期待。竹籤更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興奮地拿起菜單,一本正經地照著順序點餐:「湯物、先付、刺身、烤物、名物、食事、甘物、飲品……」她很認真,服務人員也很專業,耐心地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討論生食與烤物的熟度,還貼心地調整順序,讓甜點免費升級。
看著孩子們專注又雀躍的樣子,我忽然覺得,孩子的「不要」,有時候不是真的拒絕,而是期待被理解、被尊重,甚至是想營造一點神秘感。
原來,愛的方式不只是給,而是讀懂他們的暗號,等他們準備好,再把驚喜交到他們手上。
「不要」不是拒絕,而是另一種「等一下」。理解這點,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