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在當今社會中成長的年輕學生,怎麼都無法同情理解,Joan Fontaine 飾演的女主角 Lisa Berndle 對男主角 Stefan 至死不渝的 「不求回報的浪漫愛 unrequited love」。
「不求回報」或「單邊苦戀」的 Lisa , 其實並非無條件的「無腦」犧牲付出。是她帶著仍在懷裡的孩子,默默地,從逐漸疏遠琴藝的 Stefan 記憶中,主動消失!因爲她選擇了對原初那愛情對象的堅持,與維護自己的尊嚴。

Stefan: "I said to myself 'Perhaps today she will come and my life will really begin.'"
從這意識出發的年輕世代,追尋「平等互惠又自主」的親密關係,相信自己可以清醒於愛情魔咒之上。反諷的是,這種「清醒解放」的愛情觀,與「恐懼愛情症候群 love-phobic cynicism」恐怕只有一線之隔。
現代民主社會中,「平等/對等」的自由戀愛倫理,是讓人們更接近,還是更遠離了愛情?
難道愛情的方式,真的就只是特定時空歷史的產物,會隨時代的改變而消失,所以 Lisa 就只是個「傻女」,相信愛情是無條件奉獻犧牲的?而追求更「高階」愛情的現代年輕男女,一定不會,也不該,再相信這種「愛情奴隸」觀?
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存在談一場「不平等」戀愛的可能,而獲得眾人的祝福?
就像時下的電影特效,已塞爆所有賣座影片的銀幕,麻痺了人們的感官,讓人忘記了電影其他存在方式和價值。
極度開放自由的愛情與性愛觀,是否反而輕易排除了、或輕率否定掉了許多親密關係的可能?
老舊/古典愛情電影,是否可能具有再次感動我們,讓感情狀態「起死回生」的救贖能量?

Lisa: "I love you now as I have always love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