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你的生長年代、父母、出身、偏見,如何左右你的決策?”--麥可羅(Thomas K. McCraw)教授《記得你是誰》第四篇。

推薦書籍“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哈佛學生畢業前,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教授們會說一個關於自己,讓學生終身難忘的故事。這本書共收錄了十五個故事,這十五個故事蘊藏著教授們一生的智慧。第一篇“離死亡最近的一刻教我的事”一開頭的第一句話就非常撼動人心--“你是否曾數算過,今天的自己,是多少的好運累積而來?” 我分享第四篇“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
麥可羅教授的父親是建造水壩、發電廠等政府機構的工程師。那些是大工程,每開始一個新地點的建造,都是整個工作團隊的大遷移,如同過著半游牧般的生活。
他的父親非常痛恨對立政黨的新總統,認為他的工作單位將被新總統解散,而事實是,之後那總統指派的新局長反而將他父親的工作單位經營得更有績效。
不只對政黨的偏見,一些難以根除的固陋觀念、強烈的偏見在他童年的成長背景裡悄悄定型,直到他三十歲,仍然深受那些觀念影響。
麥可羅教授是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現為哈佛商學院商學史教授。他從事歷史研究的過程,讓他逐漸產生自省,也從而影響了他的研究,帶領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成長背景和他的研究方向。
他勉勵畢業生,了解自己成長背景和思想來源是很重要的。了解過去各項成長因素如何形塑自己的思想,能幫助日後做出最佳決策,反過來,也應當努力了解自己下的任何判斷,是如何受到自己各個生涯歷程的影響。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才能看見其他色彩。
你是活在非黑即白的框框裡,還是活在多彩的世界?
雖然麥可羅教授的故事,是在課堂上說給那些未來的領導人聽的,然而,反觀我們多數人終其一生,仍難能跳脫成長背景所定型的思想框架。
很多人是這樣生活著,小時候,看著父母總是在爭吵,鄰居叔叔嬸嬸們也常常爭吵,會覺得‘’現實‘’的婚姻就是這樣。有些女生長大結婚嫁到男方家裡,因為常聽母親、鄰居互相訴苦,說著婆婆會如何不善待媳婦,所以結婚後,為了不想被婆婆和先生的姊妹聯合欺負,不想再當逆來順受的舊式媳婦,面對她們,總是強裝氣勢來和她們應對,於是就這樣也讓自己的婚姻不自覺陷入總是爭吵的狀態。
如果能跳脫一直習慣認為的偏見、框架,就如同麥可羅教授因研究歷史,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成長背景,自省自己舊生活的思考模式是如何產生、想法是怎麼來的,開始思考其他生活態度的可能性,而如前述女生結婚後,如果能在結婚開始就不帶著偏見和人互動,也許試著廣結善緣,試著同理他人,也許就能為自己創造不一樣的人生,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以下內容是我從靈性角度來思考的,如果對靈性成長不感興趣,可以省略不看。)
當你懂得跳脫任何框架,看待任何人事物時,你已經走在靈性成長的道路了。
進入靈性方面修養身心靈的人,會開始用不同思維看待任何人事物,例如,可能不會再用女性、男性,或者中性來看待自己,而只是用“人”。
走入靈性之路的人,也會勇於撕掉身上別人貼的,或自己貼的任何標籤,或者善用標籤,明白那些“只是標籤”而已,還有用的留下,用不到的撕掉。
如果人一輩子只活在一種色彩裡,只活在某些框框裡,我覺得會可惜了得來不易的‘’人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