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啃談 )從GenAI發展反思自己的資歷是累積10年,還是10個1年?

( 啃談 )從GenAI發展反思自己的資歷是累積10年,還是10個1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午一頓飯,聊開職涯焦慮

今天中午,一位曾經合作過的PM同事請我吃飯。他在公司已經有12年資歷,是資訊整合相關的專案PM,對公司內部各部門的脈絡與產品細節瞭若指掌,一直以「資深可靠」著稱。

吃到一半,他終於說出邀約的真正目的——

「Ken,我其實最近心情有點亂,明明我在公司做這麼久,也很努力,為什麼主管現在更器重那位後進的PM?他的職業年資沒有我長,對於公司的熟悉度更不如我,憑什麼他更受重視?」

10年經驗,是10個1年,還是10年積累?

聽完他的敘述,我想了想,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知道你自己平常講話最常出現的口頭禪是哪些嗎?」

他愣了一下,說:「有嗎?我有什麼口頭禪?」

我笑著舉例說:「第一句,『我在公司十多年了……』;第二句,『我的經驗是……』;第三句,『我們公司不是那樣……』」

他聽完也笑了,我知道那個笑裡,藏著一點訝異與認同。

raw-image


GenAI的學習機制,看見真正的落差

我接著問他:「你知道大家討論很多的大語言模型LLM,這一短時間進展神速,憑什麼能夠比以前厲害?有什麼秘密嗎?」

他搖搖頭說:「大概了解,但沒什麼頭緒。」

我接著講了兩個關鍵字:

  • 注意力機制(Attention):從大量資訊中挑出「最該關注的訊息」來處理。
  • 多模態學習(Multimodal Learning):從不同形式(文字、聲音、影像)的數據中,多角度理解物理世界的事實,或是在不同語境的文章中,交互關聯,讓理解更深刻。

我說:「人類其實也一樣,一樣的事情看10次,未必真的有學會,但如果我們能從多種不同的情境中理解相同概念,自然能夠舉一反三,理解就會很不一樣。就像有時候公司辦理Team Building活動,像是玩高低空的活動,卻在遊戲中讓大家體會到合作的價值,凝聚團隊的共識,並在回到公司後繼續讓這個概念在公司中延伸。」

「你的那位晚輩,假設你們兩個同樣是10年資歷,他的10年曾經在五個不同產業(自動控制、電商、影像處理、證券、房地產)中穿梭磨練、從不同維度解決產業問題,而你的10年,都是同一家公司、同一類型的任務,這不是誰比較努力的問題,而是資訊維度與視角的寬度差異。」

他沉默了超過一分鐘。

資深,有時反而是你思考的阻礙

我趁這個時候喝了剛剛點的餛飩湯,讓他消化一下,

我緊接著說:

「如果你的10年是『複利式學習』,你早該在每次任務後進行反思,探究問題背後的結構性矛盾,並提煉出通用的方法論。從我對你的印象中,似乎還是停留在『資歷=權威』的狀態。」

長期在同一個組織內工作,人的注意力機制會慢慢鈍化。你開始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解讀當前的任務,嚴重點就是完全不思考,於是看不見環境的變化,就無法從「事件的本質」去切入分析。

而那位同事之所以受到主管重視,是因為他具備「多模態的學習能力」與「開放性探索本質課題」的思維習慣

這才是主管看重的解決問題能力,這會是執行力有效的前提。

改變的開始

他聽完後再度沉默,約莫30秒後,點點頭問我:「那我該怎麼辦?」

我笑著說:「你能問出這句話,就表示你已經看到房間裡的大象了。如果你沒有這個認知,我也很難給予你建議。」

我可以給你一些可能的方向:

  1. 交朋友,學習別人的成長路徑
    花點時間跟這位受重用的同事結交。請他喝咖啡吃吃飯,虛心請教他怎麼觀察案子、判斷優先次序,了解解題思路。
  2. 克制那些讓你關閉大腦的口頭禪
    每次你想說「以前是怎樣怎樣」的時候,提醒自己:「我是否關上對話的大門,是否拒絕成長與看到更多可能性?」
  3. 投資自己的學習計畫
    回想自己有多久沒有主動接觸新知識?AI、數據、策略、產品管理?從剛剛問你的GenAI問題,沒有足夠的數位素養,可能在不久將來會被越拋越遠,你不能再只關心自己眼前的業務項目。

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而我今天分享給你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你應該找不同人(例如直屬主管)聊今天的議題,別忘了剛剛提到的多模態學習,再不濟也可以跟GPT聊聊,在蒐集夠多資訊後,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選擇讓自己繼續成長,選擇一條讓自己不會後悔的路。

你卡住的,不是能力,而是學習方式

我知道,他今天請我吃飯,說是想了解「主管為什麼更重視別人」,其實背後藏的可能是:

「我也想變強,但我內心不想承認,我落後了,我剩下的只有很努力了。」

這樣的焦慮,其實是很多工作10年左右的職場人常見的心情,看著自己的停滯,與心境同事的競爭,不由得慌了手腳。

當公司資歷與解決問題能力脫鉤,成為「理所當然」,你要拿什麼讓人記得你、相信你、重用你呢?

這篇文章,沒有要你否定自己,而是要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要繼續把下一個10年當成10個一樣的1年,還是學會像AI那樣學習迭代——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透過關聯,產生新的理解與洞察?就像賈伯斯說: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raw-image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相信,你願意問,就已經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也有一點點的觸動,歡迎按下愛心或留言跟我分享。

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你又是從哪個問題開始反思的?

我很樂意聽見你的故事。

avatar-img
『啃談』Ken's Talk
4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