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一位曾經合作過的PM同事請我吃飯。他在公司已經有12年資歷,是資訊整合相關的專案PM,對公司內部各部門的脈絡與產品細節瞭若指掌,一直以「資深可靠」著稱。
吃到一半,他終於說出邀約的真正目的——
「Ken,我其實最近心情有點亂,明明我在公司做這麼久,也很努力,為什麼主管現在更器重那位後進的PM?他的職業年資沒有我長,對於公司的熟悉度更不如我,憑什麼他更受重視?」
聽完他的敘述,我想了想,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知道你自己平常講話最常出現的口頭禪是哪些嗎?」
他愣了一下,說:「有嗎?我有什麼口頭禪?」
我笑著舉例說:「第一句,『我在公司十多年了……』;第二句,『我的經驗是……』;第三句,『我們公司不是那樣……』」
他聽完也笑了,我知道那個笑裡,藏著一點訝異與認同。
我接著問他:「你知道大家討論很多的大語言模型LLM,這一短時間進展神速,憑什麼能夠比以前厲害?有什麼秘密嗎?」
他搖搖頭說:「大概了解,但沒什麼頭緒。」
我接著講了兩個關鍵字:
我說:「人類其實也一樣,一樣的事情看10次,未必真的有學會,但如果我們能從多種不同的情境中理解相同概念,自然能夠舉一反三,理解就會很不一樣。就像有時候公司辦理Team Building活動,像是玩高低空的活動,卻在遊戲中讓大家體會到合作的價值,凝聚團隊的共識,並在回到公司後繼續讓這個概念在公司中延伸。」
「你的那位晚輩,假設你們兩個同樣是10年資歷,他的10年曾經在五個不同產業(自動控制、電商、影像處理、證券、房地產)中穿梭磨練、從不同維度解決產業問題,而你的10年,都是同一家公司、同一類型的任務,這不是誰比較努力的問題,而是資訊維度與視角的寬度差異。」
他沉默了超過一分鐘。
我趁這個時候喝了剛剛點的餛飩湯,讓他消化一下,
我緊接著說:
「如果你的10年是『複利式學習』,你早該在每次任務後進行反思,探究問題背後的結構性矛盾,並提煉出通用的方法論。從我對你的印象中,似乎還是停留在『資歷=權威』的狀態。」
長期在同一個組織內工作,人的注意力機制會慢慢鈍化。你開始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解讀當前的任務,嚴重點就是完全不思考,於是看不見環境的變化,就無法從「事件的本質」去切入分析。
而那位同事之所以受到主管重視,是因為他具備「多模態的學習能力」與「開放性探索本質課題」的思維習慣。
這才是主管看重的解決問題能力,這會是執行力有效的前提。
他聽完後再度沉默,約莫30秒後,點點頭問我:「那我該怎麼辦?」
我笑著說:「你能問出這句話,就表示你已經看到房間裡的大象了。如果你沒有這個認知,我也很難給予你建議。」
我可以給你一些可能的方向:
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而我今天分享給你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你應該找不同人(例如直屬主管)聊今天的議題,別忘了剛剛提到的多模態學習,再不濟也可以跟GPT聊聊,在蒐集夠多資訊後,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選擇讓自己繼續成長,選擇一條讓自己不會後悔的路。
我知道,他今天請我吃飯,說是想了解「主管為什麼更重視別人」,其實背後藏的可能是:
「我也想變強,但我內心不想承認,我落後了,我剩下的只有很努力了。」
這樣的焦慮,其實是很多工作10年左右的職場人常見的心情,看著自己的停滯,與心境同事的競爭,不由得慌了手腳。
當公司資歷與解決問題能力脫鉤,成為「理所當然」,你要拿什麼讓人記得你、相信你、重用你呢?
這篇文章,沒有要你否定自己,而是要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要繼續把下一個10年當成10個一樣的1年,還是學會像AI那樣學習迭代——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透過關聯,產生新的理解與洞察?就像賈伯斯說: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相信,你願意問,就已經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也有一點點的觸動,歡迎按下愛心或留言跟我分享。
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你又是從哪個問題開始反思的?
我很樂意聽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