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打好有利基礎吸引民眾歸附,
逐漸匯流聚集自然日益坐大。
(原34章) 原文/白話
================================
道泛乎,其可左右也,
成事遂功而不名有也。
道理普遍存在,
且對周遭事物深具影響,
讓事情順利成功卻不將功勞歸於自己所有。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則常無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庇護加惠萬物卻不去主宰它們,
這種保持沒有(主宰)欲望的態度,
可以稱之為小的作用;
萬物依附歸屬卻不去主宰它們,
可以稱之為大的結果。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故能成大。
因此理想的為政者之所以能夠坐大,
是因他的治理不是為了擴張使然,
所以能夠擴大強盛。
================================
泛:廣博、普遍。
左右:控制、影響。又解釋為可左可右、周遭附近。
衣被(ㄧˋ ㄅㄟˋ):覆庇。比喻加惠於人。
詮釋
「道泛乎」直接點明了道理無處不在的事實,並不會因對象、時間、地點不同而有所區別;只要透過學習理解便可運用,於是能知曉道理具有左右事物變化的關鍵影響。儘管如此,卻沒有人會將成就歸功於道理,原因就在道理本身沒有佔據功勞的欲望,寧可讓人認為一切是自身努力所致而「我自然也」。
既然道理如此,那麼有道的領導者亦然,應當專注於自身本分造福民眾,又叫做「可名於小」,並且保持「無欲」心態不會自我膨脹,而非仗恃著位高權重來進行支配控制,也就是〈修養.尊重〉所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如此一來,人人來到這個地方得以一展所長,既能享受到自身的成功,不用擔心被當權者支配掠奪,因此吸引愈來愈多群眾前來安居樂業日益壯大,故能「成大」而「可名於大」。
總結《老子》對於「大」的看法,先是培養實力並致力於本職的小範圍,儘管看起來「大而不肖」,把小範圍完善之後再逐步發展壯大,也就是「為大乎!其細也。」最後是順應民心匯集天下人才資源,因而大事業得以成就。反之如果一昧地只想做大做強,得到的必然會是反效果,這就叫做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