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寫完嘗試接案第一週的心得後,我的接案嘗試就徹底停滯了,一方面是太多目標讓自己overloading,另一方面第二週的嘗試讓我非常挫折,為了不讓情緒影響到其他目標的進行,我選擇先將其他事情完成,暫時放下接案。
上週與導師的約談中,我終於鼓起勇氣與導師談談自己遇到的困境,談談自己被市場教訓後失去信心的過程,看著其他參與活動的成員,各個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反而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這是個令人非常不安的過程~
這篇文章,想聊聊導師給我的回應,以及我後續的思考,我把自己這次的經歷,取名為「錯誤的期待」。【目的失焦,讓挫折變得更痛苦】
我想先簡要地談談接案嘗試中我遇到的困境,詳細情形歡迎大家去看《賣勾蛇來蛇去~棉先生的接案挑戰Ep1》這篇文章。
參加接案挑戰活動的初衷,是希望多嘗試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商業模式,但心中不免抱有一種「這次嘗試可以奠定我的接案基礎」的期待;當我實際開始決定服務內容、製作作品集的時候,卻發現原來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提供市場所需的價值,原本「開始接案,迎來不一樣的職涯」的想像也隨之破滅,緊接著就是迷惘、氣餒、焦慮。
而這次的談話,導師提醒我「應該要確認這次接案的目的」,讓我驚覺:我似乎搞錯「嘗試接案」的目的了!
當初參加活動的初衷是「嘗試」接案這個模式,並不是「決定」走接案這個模式,但心中過度美好的想像讓我對這次嘗試有了錯誤的期待!本來應該是探索接案的可能、發覺自己的不足,變成了靠著活動打開接案之路、未來一路順風。這樣錯誤的期待讓遭遇困境的我迷惘、焦慮,全然忘記這樣的挫折才是「嘗試」的目的。
嘗試本來就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探索可能性。
這次接案的目的,是為了「找出需要強化的地方,測試自己適不適合接案」,而結果是「我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其實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極具價值,根據嘗試的結果滾動式修正,才有機會讓我真正踏上接案這條路,不過目的失焦讓我用了錯誤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結果罷了!
豁然開朗的同時,我也意識到,會不會其他的轉職行動也夾雜著部分錯誤的期待呢?於是我借助導師給我的三個方向,逐一檢視了自己的轉職行動。
【釐清每個行動的真正目的】
在每次行動的前中後,我們都應該不斷去反思目前的行動是否符合最初的目的,職涯的選擇也是一樣,可以區分成三種主要的目的:
- 增加收入:
想用工作之餘來減輕生活負擔,或是想賺個便當費就是這個範疇。單純以時間、勞力去換錢,以這個目的發展出的行動應該注意不要影響正職、生活,不該期待有長期的累積,畢竟,我們只是想要Cover生活。 - 增加歷練:
當我們有意識地想累積每個領域的經驗時,我們額外做的努力。有這個動機代表我們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可以從過往的合作中尋找機會,並且要確保自己的投入程度足以被看見,而理所當然地,這個方向就不能期待薪資。 - 嘗試一個新的方向:
正在摸索職涯方向、粗淺地嘗試每條路的樣子,再做決定的行動。這類行動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找出「適不適合自己」,就像我的接案嘗試,碰壁才是正常的,不應該對結果抱有太大的期待,因為我們只是來「體驗」罷了。
根據這三種目的進行拆解後,我的幾個行動大概可以如下區分:
- 投資:增加收入+嘗試新方向
一開始學投資就是希望睡覺時錢能幫我賺錢,在越來越深入的理解後,也開始萌生透過投資交易養活自己的念頭,所以今年幫自己報了新課程,想要親身體驗交易員的生活適不適合自己。 - 保險:增加收入+嘗試新方向
投入保險行業的起心動念,是填充自己離職後至找到理想工作前的過渡期,仔細思考後發現銷售保險似乎也挺符合自己的工作觀,未來也不排除可以走這條路,所以在今年投入證照考試及銷售學習。 - 創作:增加歷練
企業講師是我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而創作則是企業講師的長期累積,是單純為了積累歷練、精煉想法的過程,所以我不會對其抱有賺錢的想法,畢竟那不是這個行動的初衷。 - 接案:嘗試新方向
就像前面提到的,這次的活動不過是讓自己體驗接案模式的機會,不應該把結果看太重,因為我想要的僅僅是一窺接案的世界。
如果能夠早點釐清這些差別,因為接案碰壁產生的氣餒或許就不會影響自己這麼大!同理可證,我得依據每個行動的性質,再次端正自己的心態,以免錯誤的期待影響自己的心情,乃至成果。
【調整心態,避免因錯誤的期待而受傷】
這次的接案經驗讓我體會到目的失焦產生的錯誤期待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期待一蹴可幾,期待一個月的嘗試就能奠定freelancer的基礎,與目的不符的期待讓我遭逢一點挫折就氣餒。其實這樣的錯誤期待也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
愛情中,我們總期待對方可以理解我們、讀懂我們的行為,卻發現對方不是讀心術大師,然後失望。但如果目的是長長久久,我們是不是應該敞開心房跟對方溝通,而不是總讓對方猜呢?
親情中,我們總期待父母可以無條件支持我們的決定,現實卻是,父母總有自己的立場、難處,甚至看到我們還沒看到的遠方,然後我們覺得委屈。但如果目的是想要與父母保持好的關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說明我們內心的考量呢?
職場中,我們總期待主管可以看見我們的努力,卻發現上司完全沒有注意到,然後憤怒。但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升值、加薪、被看見,我們是不是能展現更多的企圖心呢?
其實並不是「期待」讓我們受傷害,而是「錯誤的期待」讓我們受傷害。
如果我們能夠釐清每個行動的本質,就能用更正確的心態面對它,採取符合目的的行動,而不會因為結果不如「錯誤的期待」而痛苦。
【從接案失敗,到更清晰的未來規劃】
其實在思考這篇文章內容時,我也發現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錯誤期待」,比如我一直很想要爸媽贊成我的轉職決定,但其實我心目中的親情,是想要我們可以時常互相陪伴,那贊不贊成轉職決定就是所謂錯誤的期待,而常常抱持著錯誤的期待才會讓內心產生不被認同的痛苦。
「沒有期待,沒有傷害」應該改成「沒有錯誤期待,沒有傷害」。
為了降低生活中的錯誤期待,我們可以拿出紙筆寫下生活中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事物,緊接著寫下我們對它的目的,以及心中最渴望的期待,比對目的與期待的方向是否一致,進而挑出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錯誤期待!
回到接案嘗試,就像前面說的,我其實已經得到這次嘗試想要的結果:了解自己的能力還需打磨,所以說其實這次的嘗試很成功!還附帶讓我重新檢視了生活中的錯誤期待,可以說是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