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長美好的三月,宜舒展身體。「肉體帶領我們能抵達的感悟,往往比文字思緒所能觸及的更深遠。」《玩物誌》- 【至福時刻】美食,好友,半瞇著眼睛昏昏欲睡的透南風午後。
蘆筍、老起司溫泉蛋、煙花女、馬鈴薯泥、牛頰肉、麵包。
- 大雨滂沱裡穿著喜歡的雨鞋步行小半個臺北城,找師傅修手錶,找長輩喝紅酒。酒意談興酣暢淋漓,準備回家;推開酒吧的木門,外頭雨停了,覺得幸福又平靜。
- 任閒差的朋友某天下午約我吃點心。想到她前幾天忙得不得了,於是說:「你1天打魚、30天曬網結束了嗎?」友:「今天有打魚了。」莫名戳中我的笑點。
延伸a. 生活是浪費、或是餘裕,只在一念之間。好像終於不用追求也不用慶幸「剛好過門檻」、用盡每一絲好處的生活。相對於自己的能力,一切都是輕鬆的;幾乎每天都能過得很快樂。
- 在自宅前的馬路等紅燈,突然發現過去48小時窩在父母家啥都沒做,一片空白;同時覺得一片空白也是蠻快樂的,借假修真。
- 覺得自己狀態很好。氣色好,皮膚好,呼吸好。【飲食與身體的運行實驗】來到牛肉。中醫師強烈建議,試著少量吃吃看,目前感覺很好,也沒有所謂「牛肉傷皮膚」的困擾。好或不好,總歸得自己實驗嘗百草。順道發現,自己不適合攝取太多豆漿山藥,也不必跟風泡腳。
- 感受內心的【反作用力】。當我把某件事用語言定義為無意義,就再也不願配合;不得不協作時,內心都是反抗、逃避、不甘⋯⋯其實整體條件並不壞,為什麼有這麼多抗拒、紛擾、疲倦呢?凝視這些感覺,發現它們並非如想像中「針對」這件事而生,更多的是心裡無明無邊無目的的抵抗,我以完全不準確的方式稱之為反作用力。就讓它抵抗會兒,像小嬰兒,累極便睏,醒來就好。真正進行這件事時,雨過天青,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差勁。
- 理解、尊重、接受不是每個人都想躺平。也希望被接受我想躺平。謝謝豬友啟發。
- 【心想事成】,練習接受宇宙的各種給予(offer)(亦可見二月回顧之3.)):感到肚子餓就吃到破天荒提早一小時送到的便當、猶豫著近來水果價格高不可攀馬上碰到以前的合作夥伴請喝果汁、阿嬤生日當天收到很難買到的抹茶蛋糕捲、夜裡嘴饞想吃關東煮隔天朋友突然約吃87分像的素食滷味、想安撫尖叫的喉部上皮細胞附近就出現白木耳、無人使用的電鍋、戶外上網和有靠背的椅子、看了一眼隔天就喝到的甘蔗烏龍茶⋯⋯
延伸a. 「整個宇宙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跟你對話。你需要做的事是安靜下來,然後真正的 listen to it,然後很多 voices 就會在你的心中浮現,最終你會發現人生就是四個字,心想,事成。」《张潇雨微博精选》
- 不一定是超慢跑或什麼特別的活動(詳參二月回顧之9.)讓自己改正聳肩含胸的姿態,而是我的【身心都準備好】抬頭挺胸過生活了。
延伸a. 與朋友相聚,等待服務時整個人鬆散地半倚在大廳沙發,遠處的朋友看著我笑,近處的朋友對我說:「我覺得妳這樣做自己很好。」「我也覺得我這樣做自己很好。」
- 參加剛從職棒退役的周思齊選手和曾文誠先生、朱宥任先生的對談,非常精彩。周思齊提到,中信兄弟隊平野惠一總教練向大家訓話,要求大家「不能只憑動物(身體)本能打球」,而是要「用棒球知識來抗衡」。這跟我最近的體會完全相反,但也完全相同——【手腦並用,天人合一】。求道之路迂迴。對談亮點還很多,「值得」一寫。(詳參後續本月回顧之12.a)
- 創作是宇宙最好的吸引力。尤其〈語言的邊界與陷阱〉的留言都非常有意思,完全是拋磚引玉。也謝謝某讀者留言:「收到妳的回覆好高興!我很喜歡妳的文章!」虛榮的快樂。
- 晴朗的上午將洗好的織品晾曬到頂樓,然後快樂地出門騎車。回家時管理員說,大風把東西吹掉了,不過已復原加固。感恩。睡完午覺請他吃熱呼呼剛烤好的地瓜。突然想到紐約時報投稿改編的 Modern Love《摩登情愛》第一集,獨居女性與門房的故事 When the Doorman Is Your Main Man. We deserve some love.
延伸a. 「試著在把日常語言系統裡的一些『應該』替換成『值得』。比如⋯⋯『你應該去運動和健身』變成『你值得去運動和健身』。」《张潇雨微博精选》
- 另一件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我在大水溝修烤箱】
烤箱無法加熱,於是送回原廠,隔天維修技師回電詢問哪裡有問題,「我們剛才測試是正常的」,經過一番解釋問答,摻雜不是很懂的專有名詞,總之技師說看起來蠻常用的(翻譯:用夠本了),建議帶回家,再出問題的話就換新吧,「維修不划算」。道謝後無料領回。
過幾天朋友來吃晚餐,烤鮭魚,加熱10分鐘,準時跳停,果然正常;問題是想再加熱時,就不動了⋯⋯不知該拿這樣任性但又不是整組壞掉的烤箱怎麼辦。朋友建議捐給公益團體「大水溝」(見後註)處理,到時若有合用的還能順便選購替代品。於是整理好烤箱,帶上所有零配件前往。
抵達之後,拿出烤箱,工作人員:「您這是要維修還是要捐贈?」完全意料之外,於是脫口而出:「蛤?這裡還可以修理哦?」「修理師傅正好在,請他幫您看一下」。
師傅說應該可以修,但打開的話,即使發現無法維修也得付工錢;大不了當作多捐一點錢,就同意了。過程中師傅和他的「小幫手」(見後註)邊拆邊解說,我在旁打三手,第一次知道小烤箱內部長這樣,就像一場好玩的沉浸式、互動式電影,只是結束之後烤箱順便能動了。師傅還安慰我:「這烤箱應該不太常用,內部很新。這個零件容易出問題,妳不必太在意(自責?)。」甚至還教我,幾年之後萬一又壞了,該上網找什麼零件來修,物超所值。另一位師傅很淡定地在整理熱水瓶,最後終於緩緩冒出蒸氣,讓旁觀的我有點感動。滿腦子浪漫的我,因此帶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滿心感動回家,並決定以【我在大水溝修烤箱】致敬諸位認真的勞動人們。
註:工錢和材料盛惠350元,值得與否是個人判斷(我是喜出望外,覺得好玩);如果遇上還想再用、有希望、有情感價值的物件,推薦到「大水溝」給彼此一個機會。「大水溝」是二手商店兼社區再生基地,希望在「延續物品生命」的同時,「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並「凝聚地方的團結精神」。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34號B1(由336號旁走道下樓梯)
電話:0907-814414
話癆又註:有收看上個月【得罪灶神】系列的朋友,或許會跟我一樣好奇,烤箱是不是被明火烤壞了呢?請教兩位師傅,都得到否定答案。拆開烤箱之後也能用肉眼觀察到,烘烤食物處算是個相對獨立的小箱子;小箱子裡的東西壞掉比較麻煩,好彩這次是小箱子外的零件耗損。是個事件「前後關係不代表因果關係」的例子吧。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