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自己貼文,按讚、分享也會丟掉工作。歐美的專業倫理,你會覺得太嚴格了嗎?
從臉書開始大流行後,歐美國家的各個專業,紛紛制訂社群網站上的專業倫理守則。在我研究範圍內,醫師、護理師、大學醫學院學生,都有類似的倫理守則。我猜測像心理師、律師等專業也有。媒體記者、政府官員、公務員,在上網時也得注意自己是否有違反規定。
英國NHS(國民保健署)從2013年到2018年,就有大約1000位工作人員,如醫師、護理師、護佐,因為社群網站上的發言被懲戒。絕大多數只是警告,認錯或上上倫理課就沒事了。有些人被停權一個月到數個月,但有65人因此失去工作。2022年有個鮮明的案例,一位護佐雪爾斯小姐只是點讚後分享男友在某個小型演唱會的現場直播,被檢舉後失去工作。這引發許多討論,但上訴後依舊駁回。
這小型演唱會裡的歌曲嘲諷麥克艾莉薇女士(Ms. McAreavey),她在2011年度蜜月時被殺害。這是一首「厭女」的歌曲,令人作嘔且欠缺人性。而雪爾斯的男友是樂團成員,在現場架起手機直播。
雪爾斯小姐屬於「南部衛生及社會照護信託」(Souther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Trust),在內部的聽證會議時,被認為毫無悔意。因此,即使她在仲裁庭上對麥克艾莉薇以及她的家人道歉,但還是判決維持解雇的處分。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男友比她更早就失去送貨司機的工作。歐美許多企業在員工入職時,會先上一輪倫理課程,告知公司的「社群媒體守則」,所以即使是「司機」,參與爭議性的活動被發現,一樣會被開除。
愛爾蘭的勞資審裁處小組,認為雪爾斯的分享行為「極為可恥」。主流媒體呈現一面倒支持解雇。英國輿論普遍認為,像這樣的演唱會,在場的人應該要起身阻止,怎麼還可以按讚、分享?雖然雪爾斯是第一次違規,但因為案情重大,已經影響雇主NHS聲譽,所以解雇合理。
雪爾斯案受高度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歌曲內容涉及不同宗教派別的嘲諷,可能引發北愛爾蘭的族群關係緊張。在2023年5月的聽證過程中,主席Noel Kelly法官曾就影片情節發表激烈的評論。他稱視頻中那些場景讓他聯想到「1930年代慕尼黑啤酒館裡,年輕人高舉手臂敬禮」的畫面,並斥責這種行為「極為可鄙」。
這星期台灣社會熱烈討論「言論自由」的意義,但卻少有人注意到,西方社會不見得會以法律直接裁罰說出仇恨或歧視言論的國民,但有嚴格的專業倫理來維護懸崖邊的社會共識。雪爾斯小姐的案件絕非孤例,她會引起媒體注意,是因為她「只是按讚與分享」,但依舊被嚴懲、解雇。如果是直接說出仇恨言論的人,通常就直接解聘了,沒有什麼討論空間。
透過雪爾斯小姐的案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原來歐洲國家普遍以「線上安全法」、「網路執行法」之類法案,約束社群網站要管控仇恨言論;個人層次的言行,則靠「專業倫理」的裁罰讓國民警惕。西方國家有堅實的公會、行會傳統,歷經千年演進,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台灣或許沒辦法照做,但至少我們可以清楚,現實上並沒有「100%的言論自由」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