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深入日本現場研究的新書《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從日本國立美術館看臺灣的藝術教育拓展》正式出版!
這是一本探討日本國家美術館治理的專書。為避免政治意識形態介入創作,日本政府於2001年採行「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將「臂距原則」應用於國立美術館文化中介平臺。2017年修訂的《文化藝術基本法》進一步保障文化藝術的自主性、思想與言論自由。
本書以「文化中介者」理論為核心,結合「文化菱形」框架,深入分析日本國立美術館如何透過文化中介平臺連結政府、創作者與社會民眾,實現環鏈式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多元共融與創新。借鑑日本經驗,本書針對臺灣文化藝術法制與美術館現況,提出具體策略,為文化藝術政策研究、藝術教育實踐及文化機構運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務參考。一方面,我們都是文化中介者!
在全球化時代的流動性和互動性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扮演橋樑的角色,透過語言、價值觀、習俗、藝術等形式來傳遞、轉譯和融合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來自不同文化的資訊,比如觀看外國電影、品嚐異國料理、學習外語,甚至在社交媒體上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這些行為都顯示了我們如何在文化之間轉換身份,並將不同文化元素帶入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文化中介者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文化的重塑與再創造。例如,翻譯者透過語言轉換使不同文化得以溝通,設計師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創作,移民群體則在新環境中融合並傳承自身文化。 這種文化中介的角色使我們不再是單一文化的持有者,而是多重文化影響下的參與者。我們的身份、價值觀和認同感也因此變得更具流動性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