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咖啡、拍照到工作:「有概念」的進化階梯

從喝咖啡、拍照到工作:「有概念」的進化階梯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我有做」到「我講得出來也教得會」


☕ 你會喝咖啡,但說得出來你為什麼喜歡嗎?


朋友問你:「你為什麼每次都點拿鐵?」

你笑笑回答:「就……順口啊,不會太苦。」

他點頭,然後說:「可是你知道拿鐵和卡布奇諾差在哪嗎?」

你頓了一下:「嗯……卡布比較……有奶泡?」


對方點點頭,但你自己聽完卻有點心虛:「我真的懂嗎?」

這種「我好像懂,但講不太出來」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不只喝咖啡,拍照的時候也一樣。


📸 你拍得出好照片,但說不出來為什麼好看


旅遊時你拿手機拍拍拍,朋友都說:「哇,你好會抓角度喔!」

但當他們請你「教我怎麼拍」時,你卻支支吾吾:

「就……對焦要對在前面吧,然後……燈光要好?」

其實你拍得好,但講不出為什麼好。因為你還沒把這些感覺「搭成積木」。

你有經驗,但還沒有「概念」。


💼 到了工作,這件事就變得更重要了


你在報告時被主管說「邏輯要再清楚一點」。

你明明準備很多,為什麼總被說不夠聚焦? 你在腦中有答案,但講出來總是繞一圈,聽起來像在打太極。

問題不是你沒做事,而是你還沒搭好自己的「概念階梯」。

raw-image

🧩 概念層次的五階梯|生活工作都適用的小地圖


接下來,讓我們用「喝咖啡」、「拍照」、「工作」這三個日常場景,一起走過這五個理解層次👇


▍Level 1:我有做過、有感覺(感覺階)

  • 咖啡:我喝過這杯,覺得好喝。
  • 拍照:我喜歡這張的感覺。
  • 工作:我把報告交出去了,應該可以吧?

🔸這是大多數人最自然的起點:靠直覺、靠經驗,但還說不出所以然。


▍Level 2:我知道它叫什麼(名稱階)

  • 咖啡:這是拿鐵、那是美式,卡布奇諾有奶泡。
  • 拍照:這是廣角、這是逆光、這是人像模式。
  • 工作:這是週報、這是提案、這是KPI。

🔸你開始能說出名詞,但還不一定懂它們的原理或使用時機。


▍Level 3: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原理階)

  • 咖啡:拿鐵是濃縮+牛奶,比例不同會影響口感。
  • 拍照:逆光拍不好會過暗,要調整測光點或角度。
  • 工作:這份簡報缺少背景說明,會讓主管抓不到重點。

🔸你開始理解背後的結構與邏輯,也能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


▍Level 4:我可以選擇用什麼、怎麼做(應用階)

  • 咖啡:這支豆子帶果酸,用手沖比義式更能呈現它的風味。
  • 拍照:要拍寧靜氛圍,就選用低飽和+景深淺的構圖。
  • 工作:主管時間有限,我把三頁濃縮成一頁重點式簡報。

🔸你不只懂,還能根據情境做選擇、調整策略。這是開始有能力「應變」的階段。


▍Level 5:我能說清楚,也能教給別人(轉譯階)

  • 咖啡:你知道怎麼向朋友推薦咖啡,也能說出為什麼適合他。
  • 拍照:你能拆解技巧給拍照小白,讓他也拍出好照片。
  • 工作:你能教新同事怎麼設計簡報,說清楚什麼是好提案的結構。

🔸這是「概念內化」的階段:你不只自己懂,也能幫助別人懂,甚至讓團隊一起進步。


🌱 結語|懂不是為了炫耀,是為了幫自己搭一座能走得更穩的橋


你不用一次跳到 Level 5。

你只需要從現在這一階,多問一點:我做這件事時,是怎麼想的?我可以怎麼說出來?


每次這樣問,你就在替自己的認知搭積木。

從只是「有感覺」,到「能說明」,再到「能選擇」,最後成為「能教得出來的人」。

這不是天賦,而是你願意一層一層,慢慢蓋上去的勇氣與練習。

你不是不會說,你只是還在搭那座看得懂的階梯。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1會員
339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不想錯!」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對自己說?明明想學好,卻越學越卡,越怕錯就越容易錯。因為你太用力想一次到位,反而讓自己學得綁手綁腳。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允許自己可以慢一點、錯一點。真正學得會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做對,而是願意在錯誤中慢慢變強的那個你。
我們常以為「知道」就會「做到」,但現實是:腦袋清楚,身體卻動不了;事情做完了,卻感覺沒有成長。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認知」和「行動」沒連上線。透過「意識」這條雙向連線,你能讓思考變成行動、讓行動變成學習。從開始前的覺察、進行中的對焦、到結束後的反思,都是讓自己真正不再卡關的關鍵。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到。信心不是想出來的,是從一次次行動裡累積出來的體會。命中一次,記得住;失誤一次,也可能放大。你怎麼做、為什麼做,決定了你最後會相信什麼。別急著完美,先讓每一次小小的試試看,幫你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學會一個概念,通常不是用背的,是從做的時候,慢慢懂的。 你可能背得出很多定義,也問過無數次「要怎麼做才對」,但最深的理解,其實來自你一次次在工作中卡住、思考、修正的過程。概念不是別人教你什麼,而是你在做中慢慢懂、慢慢走出來的東西。慢一點,會更懂。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差不多懂」。這篇文章陪你看見,為什麼我們常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原來是因為缺乏「概念建構」的能力。它不是死背定義,而是幫自己整理思緒、說出所以然。從模糊到清晰,不只是頭腦的事,更是一種內在自由。
會議裡沒人敢講真話、流程永遠在繞圈、改來改去卻還是卡住,你熟悉這樣的場景嗎?這篇文章帶你看懂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舊框架,教你怎麼用「HEART對話法」慢慢打開理解、改變與合作的大門。不需要翻桌,也能創造改變。破框,其實從一次好好說話就能開始。
「我不想錯!」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對自己說?明明想學好,卻越學越卡,越怕錯就越容易錯。因為你太用力想一次到位,反而讓自己學得綁手綁腳。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允許自己可以慢一點、錯一點。真正學得會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做對,而是願意在錯誤中慢慢變強的那個你。
我們常以為「知道」就會「做到」,但現實是:腦袋清楚,身體卻動不了;事情做完了,卻感覺沒有成長。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認知」和「行動」沒連上線。透過「意識」這條雙向連線,你能讓思考變成行動、讓行動變成學習。從開始前的覺察、進行中的對焦、到結束後的反思,都是讓自己真正不再卡關的關鍵。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到。信心不是想出來的,是從一次次行動裡累積出來的體會。命中一次,記得住;失誤一次,也可能放大。你怎麼做、為什麼做,決定了你最後會相信什麼。別急著完美,先讓每一次小小的試試看,幫你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學會一個概念,通常不是用背的,是從做的時候,慢慢懂的。 你可能背得出很多定義,也問過無數次「要怎麼做才對」,但最深的理解,其實來自你一次次在工作中卡住、思考、修正的過程。概念不是別人教你什麼,而是你在做中慢慢懂、慢慢走出來的東西。慢一點,會更懂。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差不多懂」。這篇文章陪你看見,為什麼我們常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原來是因為缺乏「概念建構」的能力。它不是死背定義,而是幫自己整理思緒、說出所以然。從模糊到清晰,不只是頭腦的事,更是一種內在自由。
會議裡沒人敢講真話、流程永遠在繞圈、改來改去卻還是卡住,你熟悉這樣的場景嗎?這篇文章帶你看懂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舊框架,教你怎麼用「HEART對話法」慢慢打開理解、改變與合作的大門。不需要翻桌,也能創造改變。破框,其實從一次好好說話就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