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有做」到「我講得出來也教得會」
☕ 你會喝咖啡,但說得出來你為什麼喜歡嗎?
朋友問你:「你為什麼每次都點拿鐵?」
你頓了一下:「嗯……卡布比較……有奶泡?」
對方點點頭,但你自己聽完卻有點心虛:「我真的懂嗎?」
這種「我好像懂,但講不太出來」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不只喝咖啡,拍照的時候也一樣。
📸 你拍得出好照片,但說不出來為什麼好看
旅遊時你拿手機拍拍拍,朋友都說:「哇,你好會抓角度喔!」
但當他們請你「教我怎麼拍」時,你卻支支吾吾:
「就……對焦要對在前面吧,然後……燈光要好?」
其實你拍得好,但講不出為什麼好。因為你還沒把這些感覺「搭成積木」。
你有經驗,但還沒有「概念」。
💼 到了工作,這件事就變得更重要了
你在報告時被主管說「邏輯要再清楚一點」。
你明明準備很多,為什麼總被說不夠聚焦? 你在腦中有答案,但講出來總是繞一圈,聽起來像在打太極。
問題不是你沒做事,而是你還沒搭好自己的「概念階梯」。

🧩 概念層次的五階梯|生活工作都適用的小地圖
接下來,讓我們用「喝咖啡」、「拍照」、「工作」這三個日常場景,一起走過這五個理解層次👇
▍Level 1:我有做過、有感覺(感覺階)
- 咖啡:我喝過這杯,覺得好喝。
- 拍照:我喜歡這張的感覺。
- 工作:我把報告交出去了,應該可以吧?
🔸這是大多數人最自然的起點:靠直覺、靠經驗,但還說不出所以然。
▍Level 2:我知道它叫什麼(名稱階)
- 咖啡:這是拿鐵、那是美式,卡布奇諾有奶泡。
- 拍照:這是廣角、這是逆光、這是人像模式。
- 工作:這是週報、這是提案、這是KPI。
🔸你開始能說出名詞,但還不一定懂它們的原理或使用時機。
▍Level 3: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原理階)
- 咖啡:拿鐵是濃縮+牛奶,比例不同會影響口感。
- 拍照:逆光拍不好會過暗,要調整測光點或角度。
- 工作:這份簡報缺少背景說明,會讓主管抓不到重點。
🔸你開始理解背後的結構與邏輯,也能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
▍Level 4:我可以選擇用什麼、怎麼做(應用階)
- 咖啡:這支豆子帶果酸,用手沖比義式更能呈現它的風味。
- 拍照:要拍寧靜氛圍,就選用低飽和+景深淺的構圖。
- 工作:主管時間有限,我把三頁濃縮成一頁重點式簡報。
🔸你不只懂,還能根據情境做選擇、調整策略。這是開始有能力「應變」的階段。
▍Level 5:我能說清楚,也能教給別人(轉譯階)
- 咖啡:你知道怎麼向朋友推薦咖啡,也能說出為什麼適合他。
- 拍照:你能拆解技巧給拍照小白,讓他也拍出好照片。
- 工作:你能教新同事怎麼設計簡報,說清楚什麼是好提案的結構。
🔸這是「概念內化」的階段:你不只自己懂,也能幫助別人懂,甚至讓團隊一起進步。
🌱 結語|懂不是為了炫耀,是為了幫自己搭一座能走得更穩的橋
你不用一次跳到 Level 5。
你只需要從現在這一階,多問一點:我做這件事時,是怎麼想的?我可以怎麼說出來?
每次這樣問,你就在替自己的認知搭積木。
從只是「有感覺」,到「能說明」,再到「能選擇」,最後成為「能教得出來的人」。
這不是天賦,而是你願意一層一層,慢慢蓋上去的勇氣與練習。
你不是不會說,你只是還在搭那座看得懂的階梯。